首页  >>>  怒族调查  >>>   怒族历史大事记
怒族历史大事记
本文由 怒族人民信息港 发表    来源:怒族人民信息港    2014/10/11 12:55:28  
 
怒族历史大事记
 
    一、建国前的大事记
1、据《史记》载,古代氐羌族群为我国西部古老的游牧部落,自先秦至南北朝,主要分布于今之甘肃兰州以西、青海西宁以南的辽阔区域。怒族先民作为古代氐羌族群的一员唐代之前随氐羌族群由北向南转而向西、向西北“随畜迁徙”,“逐水草而居”。大约隋朝时期,经四川西部、南部的雅砻江、金沙江、入滇到达滇西和滇西北一带。
2、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隋朝之前怒族先民开始从分布在滇西大理、保山一带的“叟”、“昆明”、“鸠僚”等古老部落中分离出来。
3、据《蛮书》载,北朝至隋,怒族先民陆续向大理丽江一带集中迁徙。
4、据《元史地理志》卷十三和明《云南志》载,隋、唐时期澜沧江两岸(维西、兰坪、云龙、永坪等县)和怒江两岸(贡山、福贡、碧江、泸水等县)就分布有怒族先民。《蛮书》卷二中有“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的记载。如以先有人而后有江名地名来看,《蛮书》成书之前即有怒江、怒山之称;而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普乐村怒族老人也能流畅地背诵64代父子连名制的族谱,并确认他们的祖先在数十代以前是居住在丽江、剑川、兰坪一带的,后来才从兰坪迁徙到怒江流域。史书记载与民间的口承都印证怒族先民自唐之前就已入住怒江流域。
5、怒族支系阿侬和阿怒(怒龙)在隋唐时期的迁徙过程中,与怒族的先民主体逐步游离,先于主体进入到怒江,并逐渐向北迁移,后又融合了当地土著百越、濮系族群,形成了今日独具文化特色的怒族支系。
6、怒族支系若柔应与怒苏同源(其演变过程大致为:古氐羌族群——乌蛮——施蛮、顺蛮——庐鹿蛮、卢蛮——怒苏、若柔),根据若柔老人讲述,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大理、洱源一带,后经洱源进入云龙十二土巡查(民间称十二关,在今之云龙县长兴一带)来到云龙县表村乡、兰坪县兔峨乡的澜沧江边居住。而在若柔到来之前,这一带已有傣族先民居住。后傣族先民向西南方向迁徙,若柔与当地另外的土著部落融合,(当是怒苏西迁后遗留的蜂、荞等氏族)。若柔进入澜沧江两岸的时间较怒苏晚,但又与怒苏西迁怒江后的遗留氏族融合,这当是若柔与怒苏有亲缘关系又有明显区别的缘由。自明、清以来,白族、傈僳族、汉族陆续入住澜沧江两岸地区,出现了他们当中有的被若柔同化,有的若柔又被后来者同化的情形。于是,若柔的姓氏也与汉、白族无二。
7、明朝以后,傈僳族大量迁入怒江流域,怒族支系阿侬绝大部分西迁入缅,现在缅的阿侬人口有5万多人,有自己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怒苏支系也有少部分西迁入缅定居。
8、晚清时期,兰坪县兔峨乡碧鸡岚、吾批江等村中的李氏、欧氏家族中的一部分人迁徙到今泸水县鲁掌镇浪坝寨,自成一个若柔村寨(即水利寨),随后陆续迁徙到泸水县的若柔人在六库镇瓦姑村形成了三家村,在登埂形成了登埂若柔村等。
9、1957年,云南民族调查组在怒族聚居的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甲加、罗宜益、孔同、老母登和子里甲乡的木古甲等地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即磨光石斧、石刀、石锄、石碓、石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批新石器时代遗物中还伴有两把铜斧,铜斧为冷锻红铜。据有关史学家认定,怒江乃是人类发祥地之一。
此外,在福贡县子里甲乡亚谷村南面200米处,发现了一个古窑址,窑长5米,宽2米,深1.8米。在怒江最上游的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怒族村寨松塔和龙普一带,也发现了夹砂陶罐,为葫芦形。在松塔村外河边的台地上还出土了呈柳叶形状的石箭头。这些遗物的出土有力地证明了怒江流域的远古先民曾在这里经历过原始的狩猎和粗放的农业经济生活。
10、怒族地区古代岩画艺术:上世纪五十年dai考古发现福贡县匹河怒族地区有两处岩画点:一是创作于人类史前时期的托平村吴符寨西南方向2公里处的吴符岩穴内[①],岩壁上共有15幅图像,其中12幅在穴内不受日晒雨淋和风化,图像至今基本完整,主要内容是山、河、日、月、人、鸟等。二是位于匹河乡腊斯底村的腊斯度崖画。腊斯底岩画创作年代晚于吴符岩画。腊斯底岩画绘于悬崖峭壁上,此处崖高15米,宽约50米,岩画主要分布在崖壁下半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画面长12米,第二部分画面长2米;第三部分画面长1米。崖面绘有天、地、日、动物还有的形似男士,有的难以考辨。这些古岩画的发现,证明了怒江地区是古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走廊。
11、怒族古代火葬遗迹。据考古发现,古代怒族有4个火葬场。一是在匹河托平村南侧1公里处有一个古火葬场。这个火葬场长6米、宽4米,如今仍有大量的火化后碎骨片,有骨灰和泥土混合物,用于焚烧尸体的石板还存在,并且可辨出被烟熏黑的痕迹。二是匹河普乐村东面1公里处台地上有一个火葬场。这个火葬场长7米,宽4米,目前存有少量的火化后碎骨。三是匹河果科村东面2公里处有一个古火葬场。这个火葬场长7米、宽5米,虽已开辟为驿道,但仍可见火化后尸骨碎片及火化物与泥土混合物层。
12、藏传佛教传入怒族地区:清乾隆初年隶属四川省德格县的佐钦寺,派出喇嘛杜建功到贡山怒族地区传教,并在贡山丙中洛建寺,原为草顶房,取名“飞来寺”。光绪年间,兰雀治格喇嘛大兴土木,重新建寺,将原草顶改为土木结构的瓦房,金碧辉煌的喇嘛寺建成于1883年,“飞来寺”更名为“普化寺”,寺庙为汉式三层楼房,内有众多泥塑佛像和彩色壁画。寺中有活佛。和尚,僧侣众多,在滇西北一带颇有影响。此寺“文化”时期被毁,后又重修,现有住寺活佛1人、和尚20多人。
13、天主教传入怒族地区。1896年,法国神甫任安守到贡山怒族地区传教。紧随其后来贡山怒族地区传播天主教的还有瑞士人罗神父、赖昭、国尊贤、艾真理、沙百雷,法国人安德勒、中国康定人李文增、维西人施光荣等,并先后在白哈罗、重丁、秋那桶、查腊、茨开等地建了六所天主教堂。
14、基督教传入怒族地区。1913年,基督传入怒江,其来势迅猛,蔓延甚广,几乎遍及怒江大峡谷,除兰坪怒族支系若柔人居住的澜沧江边外,几乎怒江流域的怒族地区,都有基督教的信徒和教堂。
15、“白哈罗教案”。19世纪中叶后,英、美、德、法国家派遣人员以隐密或公开的形式窜入我边境地区,他们以传教、探险等名义进入怒江,他们一方面利用小恩小惠拉拢当地群众入教,挑拨教徒与非教徒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霸占耕地,强修教堂,开设法庭;干涉诉讼及婚姻家庭,所作所为早已激起了怒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愤慨。1907年旧历7月的一天,一个法籍神甫在贡山的白哈罗教堂,无理打骂藏族喇嘛,顿时激起了全体喇嘛的极大愤慨。这一带的怒族、傈僳族民众也因田地被霸占,被摊派修教堂,早已恨之入骨,大家都纷纷投入到反帝反洋教的斗争中,当场杀死了五个罪大恶极的外国神职人员,并焚烧了白哈罗教堂,此举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声援。这就是声震中外的“白哈罗教案”。
16、公元1746年各地怒族民众支持并参加了傈僳族弄更扒领导的反对清朝官吏和泸水土司的斗争。
17、公元1801—1803年怒族民众有组织地参加了傈僳族农民领袖恒乍绷为首的抗清的反康普土司的起义。
18、兰坪“民国六年”大起义。公元1917年怒族民众参加了兰坪傈僳族和配三、白族施贵生领导的傈僳族、白族农民起义(史称兰坪“民六起义”)。起义队伍一度攻陷兰坪县衙,惩杀了伪县长等县衙要员。“起义波及到滇西北,影响全云南”。后又曾一度攻占了知子罗行政委员公署,后经云南伪政府从大理、丽江等地调集保安部队施行镇压,起义失败。
19、“福贡各族人民大起义”。公元1935年,福贡的怒族联合傈僳族举行了武装起义,惩杀了上帕设治局长等人,烧毁了设治局所有的档案、税契、债簿等,占领设治局长达一个月之久。最后迫使设治局下令“减少赋税,以平民愤”。
20、贡山“四·二一民变”。1945年9月12日,赖汇生凭关系接任贡山设治局长一职。赖汇生上任前,恰逢贡山遭受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粮食有种无收。赖汇生上任后,不仅不安抚灾民,反而强制补收前任缓征课税,且巧立名目增收。他带来的一批亲信还到处搜刮财物、调戏妇女、胡作非为,无恶不作,对此各族人民痛心疾首。赖汇生还借自己过生日办寿之机,通过乡、保、甲长强行向各地摊派贺礼。赖汇生的行为早就怨声载道。怒族、傈僳族、藏族群众在何天庆和戴文炜等人的组织下,于1947年4月21日凌晨举事。21日凌晨100多名起事民众包围了设治局驻地,当日下午,从丙中洛、普拉底等地又赶来了300多人援军,对设治局实行层层包围。迫于形势,赖汇生等缴出枪械、印章投降。在交战中,赖汇生的常备队长等六人被起义民众打死。事后,赖汇生被送往丽江行署查办。贡山各族人民共同发起的“四·二一”民变,曾一度使国民党在贡山的统治陷于瘫痪状态。[②]
21、福贡“火浇洋教堂”。基督教自1931年传入怒江地区后,“神召会”、“内地会”、“基督会”和“五旬节派”等各种教会组织在怒江各地很快蔓延开来,而且发展十分迅速。
美国基督教神召会牧师马导民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在福贡县境内进行传教活动,随后在怒族聚居的古泉村建了一个大教堂。该村此前就已建校办学。该村怒族青年教师普文堂,早年曾在李根源办的腾冲简易师范读过几年书,初通汉文,接受过进步思想教育,他在学校给学生教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传授爱国主义思想。这些教学活动,引起了传教士的不满,并指使教堂的传教士杨雨楼对学校教育进行破坏捣乱活动,叫嚣“汉人的书读不得,汉人的歌唱不得。读了汉人的书,唱了汉人的歌,要受到上帝的惩罚,死了也升不了天”。有些不明真相的家长已不让孩子上学,每逢礼拜,学生们都跑到教堂诵经、祈祷、做礼拜。见此状,普文堂教师用傈僳文张写出标语,告劝同胞们不能上当中计受骗。眼看学校将被教会搞垮,一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普文堂老师与几个怒族学生一道,当场痛斥外国传教士进行文化侵略,欺骗愚弄人民的罪恶行径,然后在教堂顶上放了一把火,风助火威,那个昔日神圣不可侵犯的古泉洋教堂被熊熊烈火吞没。
22、“片马事件”。片马属泸水县,位于高黎贡山山脉以西,中缅两国15、16号界桩边地一带。1911年1月4日,英国从密支那派兵2000多人,利用大雪封山,片马与内地交通阻断的机会,突然袭击,强占了片马寨子(这便是震惊中外的“片马事件”)。在片马管事勒墨夺扒等率领下,怒族民众与景颇、傈僳、彝、白、汉、独龙等兄弟民族一道投入到痛击英国侵略者的激烈战斗中,同年2月,在片马军民的一致声讨下,英军被迫退出片马、古浪、岗房等地。抗英胜利后,片古岗地区作为中缅未定界。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中国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是年10月1日缔结《中缅边界条约》,1961年6月4日,片马、古浪、岗房正式归还中国。
1985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怒江视察工作时,高度评价了片马人民抗英斗争的光荣历史,并指示:“可以立个纪念碑,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亲笔题词:“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并下拨专款修建“纪念馆”、“纪念碑”。1993年纪念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公元1942年日军侵占泸水县上江一带,怒江各地成为抗日前线。兰坪怒族若柔人聚居的兔峨地区积极备战,成立澜沧江江防抗日支队,负责向怒江抗日前线输送粮食、dan药、军用物资与补充兵员,为巩固边陲和捍卫领土完整作出了贡献。
24、营救入缅作战的远征军自高黎贡山回国。1942年2月16日,十万中国远征军奉命入缅作战。因中、英、美三方作战时思想不统一,加之英美两国为获取战时最高指挥权而明争暗斗。驻缅英军畏敌如虎,只顾逃命,动摇军心,致使我远征军入缅作战惨遭失败。
我远征军第五军第九十六师奉命撤退回国。远征军向北撤退期间,因战事紧张,加之最高指挥层对归国路线发生激烈争执,司令长官罗卓英主张往西撤至印度,再由印度回国。副司令长官杜律明则倾向于由缅向东推进,越高黎贡山直接回国。双方尚未形成一致。故远征军未进入怒江州福贡县境内之前丝毫没有远征军路经福贡、碧江、兰坪的消息。因上万人耗时几十天,经过野人山、翻越高黎山,时而攀悬崖,时而渡湍流,时而过沼泽草丛,时而又穿密林。因恰逢雨季,指战员们有因伤口感染、疟疾、饥饿、迷路、坠崖、坠江死者不计其数。当部队进入福贡境内时,已是药尽粮绝、步履维艰。当福贡设治局长孙模接到急报,深感万分突然,当时青黄不接,怒族傈僳族民众家无存粮,更无油脂。好在贡山、福贡、泸水等地的怒族、傈僳族民众齐心协力,凑足了军队急需的粮油急派无数壮丁背运至深山老林中营救归国的远征军将士。另一方面福贡——碧江——营盘——啦井——金顶——上兰……各处都预先设好了接待站。九十六师经福贡、碧江再又翻越碧罗雪山至兰坪的营盘、啦井、金顶、上兰最后进入剑川、大理……营救远征军翻越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回国的过程中,怒族民众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功不可抹。
25、欧万春创办兔峨街。
欧万春(1987—1931年)。属现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碧鸡岚社人。少壮时赶马运盐,到过保山、腾冲、龙陵等地,在村里当过两年甲长,真诚为民办事,调解纠纷案件,能秉公执断,在当地群众中很有威信,他是倡议开设兔峨街的第一人。解放前,兔峨是土司统治区,到1930年还不曾设立街子。欧万春、李瑞生为打通与内地交往,发展民族经济,于1930年秋具体筹划开街事宜,捐集经费,欧万春典当了两丘田,两百块大洋作开街经费,街期定为农历每月初七和二十一日两天。随即向四乡八寨,近领乡县广告开街信息,又从云龙县顺荡井请来“戏子”,搭台唱了六天戏,动员附近乡民到街上卖汤锅、赶街、看戏,终于在边僻的兔峨山乡开了众人赶街做买卖的先河。兔峨初七街、二十一街的习惯沿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兔峨街牵动了方圆百里的商贾,在滇西北一带颇有影响。开街次年,欧万春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享年46岁。其人生短暂,但为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人民永远纪念的贡献。
26、状告“土司爷”。新中国建立前,兰坪兔峨怒族地区还是受土司统治,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为了抵制兔峨罗氏土司繁杂的课税和对怒族民众的盘剥,碧鸡岚村的怒族民众曾两度状告“罗土司”。民告官自古非易。告到县衙因判决不公,怒族民众又上诉丽江行署。旧时的统治机构它本不是为民作主,判决不公决不是偶然。但碧鸡岚民众的这种敢想敢干的行为震慑了土司府,也鼓舞了广大的劳苦大众。他们的这一壮举在当时的兔峨地区反响极大。
27、怒子徒步到丽江状告碧江县设治局
怒子(1905—1988),男,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果科村人。他生前虽然是个文盲,个子也不算高,但他是当地怒族同胞中的传奇似人物。苦难的童年迫使他较早地接触了汉人和汉文化。在解放前,他因家境贫穷,被迫徒步外出到保山谋求生路,幸运被当时的田国军团座家收留,为其家做杂什家务、放牛放马等。于是他学会了讲汉话,也吸收了一些汉族的风俗习惯和先进文化。如汉族生活中必须洗手洗脸,杀猪杀鸡不用火烧,而用开水烫,住房内要打扫卫生等生活习俗。他在保山时见到了国军穿的军服,也了解到在保山秃杉板子很值钱等。
回到家乡后,他从远处搬来很多石头,用石头砌成了当时在碧江果科的第一幢石头房,人们十分羡慕。住房问题解决以后,他便开始考虑生济,随后他雇人把秃杉棺木板背到保山卖。
旧社会当地老百姓本来就衣不避体,食不裹腹,没有什么可缴租赋税。但当时的国民政府,叫老百姓用干老鼠串抵税。对此,他十分愤怒,为了自家和大众的利益,他徒步走到丽江状告碧江县设治局。告状回来以后,不但没有告倒设治局,反而被县设治局关进监牢。后其弟将其保出。人们对他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十分钦佩。
碧江和平解放后,他被推举为果科村副村长至1956年。1956年成立乡时,被选为乡委员。他的一生经历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教益和启迪。
二、建国后的大事记
1、1956年10月1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立,实现了怒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夙愿。
2、1986年怒族聚居地的碧江县撤销建制,并一分为二,一部分并入泸水县,一部分并入福贡县。
3、根据福贡县匹河乡怒族人口占全国怒族总人口的30%多的情况,报经云南省政府同意并批准,于1988年正式设立了匹河怒族乡。
4、1956年,贡山县境内修通了第一座满孜人马吊桥——取名为“幸福”。
5、1970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正式通车。
6、199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题词:“建好独龙江公路,促进怒江经济发展”。
7、1999年9月9日贡山县独龙江公路开通。
三、怒族历史上之最(或怒族历史上之“第一”)
1、最早学习汉文的怒族人
李庆夫(1866年—1925年),男,“秀才”,属现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碧鸡岚社人。少时到剑川求学,攻读诗书,勤奋苦读,通晓“四书五经”,清末曾到大理考科两案(八股文章),中考“秀才”。当时在兔峨沿江上下都称大先生,远近知名,其读孔孟之书,乐守孔孟之道,爱民重农,断无与土官同流交往。其甥欧万春、侄李瑞生开创兔峨街的创举,有李庆夫的启发推动,体现了他的遗志。
李步云(1876年—1947年)。男,“秀才”,属现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鸡岚村人,人称“李三先生”。少时在剑川私塾读书多年。生平耕读“四书五经”,家设私塾,教化本民族和兄弟民族子弟多年;1931年,泸水鲁主村百姓因不堪负担山粮,山官摧索山粮不已,有两名百姓代表远道求笔上诉,面对民生痛苦,即作诉状,控告到永昌府(今保山),胜诉,免除了五个寨子的山粮;1943年日寇侵入滇西,抗日远征军预备二师转战到泸水,需粮之切,当时兔峨共募捐战备粮及征购粮6000多斤,李步云被土司选派躬亲解送到六库交抗日队伍,自云“吾虽65岁,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至今传为佳话。
2、最早参加中共地下党的怒族人——李兆龙
李兆龙(1922年—),男,中共党员,系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兔峨村碧鸡岚社人。少时在剑川私塾肄业;1941年8月投考大理干训团,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49年2月参加地下“农抗、民青”组织,同时加入了中共地下党;1950年—1951年5月在丽江专区成立联合政府筹备会及成立联合政府中,被选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常委”;1951年6月选送到云南民族学院第一期学习,9月调赴朝慰问团西南分团云南工作队任报告员,12月调省救灾委员会在鹤丽剑震灾区搞救灾工作到1952年;1953年调兔峨搞土改复查工作;1956年12月—1963年8月被选任第一届兰坪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同时选任州人民代表;1958年调剑兰公路任第六大队大队长;1961年因家人病残,照顾回本村任教;1969年因“文革”动乱,无故劝退;1981年落实政策在兔峨中学任教并兼任工会主席;曾任州政协二、三届委员、常委,县政协一届委员会委员。1987年离休至今仍然发挥余热,潜心研究本民族历史文化。
3、最早为碧江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贡献的怒族人——窦桂生
窦桂生(1921—),男,怒族,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人。1942年毕业于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曾先后在碧江县省立小学、碧江县老姆登小学从事教育工作。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与党的地下工作同志和本村李政才等一道致力于碧江的和平解工作。为碧江和平解放多次与国民党碧江设治局开展激烈的谈判,为碧江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历任县政务会文教股股长、县政府和州政协副秘书、省政协联络科、州农水科副科长、州政协委员及常委。并先后参加过中央民族学院研究怒语、傈僳语以及中央、云南组织的社会历史调查、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工作。发表过有关民俗、历史、文教等方面的文章。1986年12月离休。
4、最早创制怒族文字的怒族人——李士华
李士华(1916年—),男,系现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兔峨村碧鸡岚社人。青年时剑川私塾肄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毕业于云南省警察学校,被分到下关任警长两年,因父母年老,以告假为名,回乡务农;1950年因对党的政策认识不足,潜入缅境。在缅数十年中潜心研究创制怒族文字,他参与创制的怒族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早已在缅甸的怒族地区推广使用。
5、最早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的怒族人——李政才
李政才(1928~1987),男,民族名腊妙,系建国初期党培养的怒族优秀干部之一。原碧江县(现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村人。1948年底,在丽江国立师范毕业后,回到故乡俄科罗保立小学任教。继任碧江设治局民众自卫总队第二大队第六中队长。1949年5月参加地下党组织,并积极参加碧江县的和平解放活动。1950年8月,在以丽江专区副专员裴阿欠的翻译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期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4年被选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后改称自治州)副主席(副州长)。1957年10月后患精神病,1987年病故,享年59岁。
6、怒族第一位怒江州人大副主任——彭恩德
彭恩德(1922.10~1997.3.29),男,曾用名阿振雅,云南省贡山县捧当乡迪麻洛才当村人,民族、宗教界爱国人士。早年在维西县天主教堂拉丁文学校读书,在党的关怀培养下,1951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贡山县各族人民联合政府副县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副县长、政协贡山县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贡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云南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等。因对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1983年8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民族团结模范个人”;1984年9月27日,被云南省政协授予“云南省各界人士为四化建设服务先进个人”。1991年退休,1997年2月28日病故,享年75岁。
7、怒族第一位怒江州副州长——李政才(略)
8、怒族第一位怒江州政协副主席——提摩提吾
提摩提吾 (1912~1960.7),男,云南省福贡县人,民族宗教界爱国人士。曾任怒江傈僳族自治区(自治州)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政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1958年被错处,1960年7月30日病故。1982年8月平反恢复名誉。
9、怒族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和世生
和世生(1916~1967年),男,曾用名黑妹山。原云南省碧江县(今福贡县)匹河乡果科村人。中共党员。解放前任小学教员。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碧江县粮政科长、民族贸易公司副经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京开会期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6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10、怒族第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甫云聪
甫云聪,男,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现在福贡县医院从事医务工作。
11、怒族第一位女副州长——亚娜
亚娜(1945—),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人,中共党员。是第一个到昆明师范学院就读并到中央民族学院深造的妇女干部。1968年10月毕业,同年11月参加工作。历任小学教师、县广播站播音员。怒族历史上第一位女副州长。从1983年开始,连续三届连任怒江州副州长,州政府党组成员、巡视员,其间兼任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怒江州民族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主任、怒江州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怒江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州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州红十字学会会长、州残疾人联合会主席、怒江州招生委员会主任等职。多次受到中央、省、州、县级表彰。曾先后为碧江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泸水县七届人大代表、怒江州第四、五届和第八届人大代表和政协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省八届人大代表。1988年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98年2月调省政协工作,任省政协云南省第八届委员、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正厅级)。先后为《怒江民族语言丛书》、《怒族教育史》、《怒族文化史》、《怒族历史与文化》作序。为《怒族研究》编委会主任、云南省民族学会怒族学专业委员会会长。2006年6月退休。
12、怒族第一位全国人大妇女代表——温玛乍
温玛乍(1929~1979),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普乐村人,中共党员。初小文化,历任生产队长、指导员、大队妇女主任、公社妇女主任、碧江县妇联副主任、怒江州妇联副主任(兼),1976年当选为全国四届人大代表,成为怒族第一位全国人大妇女代表。
1980年,因病去世,享年50岁。
13、第一位在省级机关担任厅级职务的怒族干部——亚娜(略)
14、怒族第一位怒江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世生(略)
15、怒族第一位女县长——李坤珍
李坤珍(1964~),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果力村人,中共党员。1987年7月怒江师范毕业分配回本乡任教,法律本科毕业,1984年改行从事行政工作,历任兰坪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其间到浙江省杭州市挂职任路桥区区长助理);泸水县委副书记、怒江州直机关工委副书记(正处);怒江州审计局局长;现任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怒江州六届、七届、八届、九届人大代表,1998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表彰。
16、怒族第一位烈士——和基发
和基发(1930~1949.12.25),男,云南省碧江县老母登村人。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2月25日在泸水县称嘎村剿匪战斗中光荣牺牲。报经州、省批准碧江县人民政府于1978年6月将其追认为革命烈士。现安葬于碧江烈士陵园。
17、怒族第一位作家——彭兆清
彭兆清(1952.7—)男,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捧当乡迪麻洛村人。怒族第一个作家,笔名里介筇保·阿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怒族学会副会长、怒江州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为《怒族研究》编委会副主任、主编。1969年10月参加工作,1977年9月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历任生产队会计、小学教师、中医主治医师、贡山县卫生局秘书、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县政协副主席、怒江州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州政协副主席。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民族文学》、《民族作家》、《大西南文学》、《边疆文学》、《中国民族报》、《中国社会报》、《临沧文艺》、《保山文艺》、《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政协报》、《时代风采》、《云南交通报》、《自我保健报》、《芒种诗歌报》、《怒江报》、《怒江》等数十种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作品选入二十多种文集中,其中,《女“岩神”祭》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啊 在那遥远的山泉小学》入选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编的国庆60周年献礼作品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出版了个人的中短篇小说集《诅咒崖》,散文集《灵性的土地》、《七彩仙境》和《流动的驿站》。短篇小说《啊 在那遥远的山泉小学》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还荣获《边疆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新人奖、云南省文艺创作基金奖,被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家”、“云南省统一战线先进工作者”、“云南省政协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或荣誉,先后加入云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为实现怒族书面文学“零”的突破作了一定的努力。此外,先后撰写并发表了《怒族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怒族的民族关系与民族交往》、《怒族的图腾崇拜与图腾神话》、《怒族“乃热节”及其朝拜山神文化探析》等数十篇民俗等方面的文章。任全国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18、怒族第一位音乐家——李卫才
李卫才(1937.3—),又名舍同,别名怒涛,男,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知子罗村人。1955年5月毕业于丽江中学民族班,同年7月参加工作,怒族第一个音乐家。曾先后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区秘书科、怒江州新华书店、州文艺宣传队、州影剧院、怒江州民族歌舞团、碧江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等十多个部门工作,在县级文化部门和众多群团组织中担任过各种职务。上世纪60年****始从事音乐创作、伴奏等工作,参加过在北京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带队参加云南省边疆一线八地州的文艺汇演,曾是云南省第三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20多年来,先后创作,发表了80多首歌曲,其中,《怒江在欢唱》、《歌声飞出心窝窝》被列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节目发行唱片,并列为教学范本。1983年12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首歌曲(傈僳文),本人翻译作曲17首。1998年与他人合作,出版发行了《怒苏祭祀》(内部出版),2003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歌声飞出心窝窝》精选了56首音乐作品,著有32万字的《怒族怒苏语言资料集》(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同时,整理、发表了大量的傈僳族、怒族民间故事、民间长诗、格言、诗歌、音乐、寓言及有关民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其中,本人创作的舞蹈(音乐设计)《琵琶欢歌》参加云南省文艺汇演中荣获综合奖。《歌声飞出心窝窝》被评为精品。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云南分会理事、州文联委员,音协副理事长等。1986年12月退休,1995年10月被聘为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终身制)。2003年由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福贡县人民政府颁发了荣誉证书,突出贡献奖。
19、怒族第一位副教授——李绍恩
李绍恩(1954.6—),男,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江末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副教授,成为怒族中的第一位副教授、民族理论专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领导学、中国革命史、逻辑学等学科教学工作;至力于少数民族语言、宗教、哲学、道德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出任《怒江州情知识300题》、《峡谷经济论》、《中国怒族文化大观》、《怒族·若柔语言资料辑》等公开出版书籍的主编或副主编;先后担任过《怒族研究》、《怒江·人文地理》、《怒江政策研究》等期刊的主编或执行主编。承担2003年修订《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执笔任务。历任兰坪中学、兰坪县委党校理论(政治课)教员;兰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怒江州委党校理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教务处主任,校党委委员;怒江州委讲师团团长,副教授;怒江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州文明办主任;中共怒江州委副秘书长、州委办公室主任;怒江州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怒江州文联主席(2006年4月—5月赴欧洲七国作文化艺术考察学习);中共怒江州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等。曾任中共怒江州委第五届委员,怒江州第八届人大人表。经组织安排1995年和2003年分别到云南省教育厅、广东省东莞市挂职锻炼。现任中共怒江州委办公室调研员,任云南民族学会怒族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20、怒族第一位史志专家——和光益
和光益(1948.12—),男,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知子罗村人,副编审,中共党员,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9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197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民办教师、大队干事、公社党委秘书、团支部书记、县委宣传部干事、人大代表、兼职律师、人民陪审员、代理审判员、县委党校讲师、工会干部、《怒江方志》编辑室主任、怒江州地方志办公室党支部书记、怒江州政协文史委兼职副主任,为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员、云南省地方志学会理事、怒江州文联会员、云南省民族学会怒族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族百科全书》编委会成员。1999年晋升为副编审,是怒族的第一位史志专家。先后从事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其中《孤儿的奇遇》、《金花和银花》、《杀龙救母》等30多个怒族民间故事入选《怒族民间故事》、《怒族独龙族民间故事选》并出版。主编《怒江州司法志》、《怒江州金融志》、《怒江州检察志》、《悠悠岁月》、《怒江旧志》(副主编)、《怒江州工会志》(副主编)、《怒江州扶贫开发志》(副主编)、《怒族志》(常务副主编)、《怒江年鉴》(副主编)、先后出任《怒江方志》主编、《怒族研究》(副主编)和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辞典系列《怒族卷》副主编。从1989年开始,为《云南年鉴》、《云南经济年鉴》、《改革开放在云南》撰写怒江州概况,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观》撰写怒族教育和体育及承担中国少数民族辞典系列《怒族卷》、《中国民族百科全书》撰写辞条600多条。为《怒族文史资料专集》撰写怒族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和怒族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参与编写《怒江州民族志》(怒族部分)、《怒江州志》等。参与修订《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概况》,参加多部县志和部门志、专业志的书面评审。多次荣获《云南年鉴》、《云南经济年鉴》概况编纂二等奖和优秀奖。因多年来,为弘扬怒族优秀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福贡县人民政府的荣誉表彰。1995年12月,在《云南年鉴》创刊10周年之际,因编撰工作中成绩卓著,受到“云南年鉴”编委会、云南年鉴编辑部的奖励,并荣获荣誉证书。1996年8月,在地方志工作中成绩显著,受到云南省人民政府的荣誉表彰。2002年2月评为怒江州十佳修志人员。2003年10月,在云南省新编地方志工作中,成绩优异,贡献突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表彰。其事迹在《怒江报》中以《峡谷竞风流》为题作了报道。2005年7月,由人民日报、新市场报、中国新闻出版社、中华全国工商联宣传部、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文化报社、全国政协《纵横》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第五届“新世纪之声”《中华颂歌》征方活动中,本人报送的参评作品《与冰心相识在北京》荣获银奖,并入选《中华颂歌获奖作品选》。本人所撰写的多条格言分别入选《中国共产党人格言宝典》、《中国当代人生格言》、《人生格言宝典》、《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选集》、《时代楷模·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格言录》等书中。2007年9月,在2004年—2005年度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云南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其个人小传被多家辞书收录。2009年退休,享受副处级待遇。
21、怒族第一位民间文艺家——叶世富
叶世富(1942.12—),男,云南省福贡县子里甲乡加怒村人,中共党员。1963年7月毕业于昆明民族师范学校,历任小学教师、云南省广播电台民族部傈僳语组编译、副组长。1984年调回怒江工作,任怒江报社傈僳文部副科长、部主任、副社长、编辑、党组成员、党支部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党支部书记、民族工委副主任、怒江州广播电视局局长等职。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谣协会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怒江州文联委员、民间艺术协会理事副理事和理事长,是怒族的第一位民间文艺家。此外还担任州怒族学会理事、福贡县怒族学会副会长等职。用汉文和傈僳文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从1976年起,先后在省广播电台傈僳语节目、《云南日报》、《云南农民报》、《边疆文学》、《民族文化》、《怒江》、《怒江群艺》、《怒江报》、《怒族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和民间文学作品以及有关民俗、宗教、诗歌、理论等方面的文章。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文化丛书·怒族卷》撰写怒族的民间文化和怒族的信仰文化。主编《山谷歌声》,著有诗集《飞向北京的颂歌》(单行车),《怒族习俗歌》(单行车)、《怒族民间故事》(公开出版)、《怒族独龙族民间故事》(公开出版)、《婚礼歌》(内部出版)、《甲怒良苏怒语》(内部出版)、《怒族神歌》(内部出版)。《梦想不到的事情》荣获云南省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通讯《北京记者使她恢复了嗓音》获云南省好新闻二等奖,消息《山茅野菜变成金》获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曾多次出席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首届文学创作会议和年会、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一、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2003年,荣获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福贡县人民政府颁发的突出贡献荣誉证书。
22、怒族第一位民族理论专家——李绍恩(略)
23、怒族第一位外科主任医师——丰文增
丰文增(1954年—),男,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捧打乡龙坡村人,1978年广州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毕业后一直供职于怒江州人民医院并从事外科临床医务工作,现任怒江州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
24、怒族第一位国家评定的著名民间艺人——波益四
波益四(1957年—),男,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架究村鲁门寨村人。初中文化,民间音乐师,从18岁开始学习弹唱怒族琵琶——“达比亚”。2002年5月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艺人——民间音乐师”,被云南省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为怒江州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当过村兽医员、村放映员、村天然林保护员。一生酷爱民族音乐,演技十分精湛,特别是自弹自唱的《哦得得》尤为出名,以至于许多人根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而只管叫他为“哦得得”。所以曾先后应邀参加了云南省首届民族艺术节、怒江州第五届乡级农村文艺汇演和上海国际旅游节,并在昆明市安宁太平乡的云南文化传习馆中,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展演。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辽宁电视台以及广西电视台《大开眼界》栏目还慕名邀请他分别拍摄了《怒族风俗》、《童年,我的幸福时光》、《怒族一家人》和《峡谷风光》等节目。
25、怒族第一位在国家级高等学院任教的人——杨金卫
杨金卫(1961.7.26—),女,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人。1975年3月进省文艺学校舞蹈科学习,1979年7月毕业。79年7月—84年9月在省歌舞团当舞蹈演员,84年9月—87年9月调省文艺学校从事教学;87年9月—97年7月在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系学习;91年7月至97年5月在北京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97年5月至今在北京舞蹈学院任教,高级教师。
26、怒族第一位本科生——李平均
李平均(1941年—),男,云南省兰坪县兔峨乡兔峨村人,1964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冶金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云南个旧锡业公司工作。历任个旧锡矿分厂厂长、公司副处长、冶炼高级工程师等,2001年退休。
27、怒族第一位在国家级体育赛事中荣获金牌的人——丰胜光
丰胜光(1956年—),男,云南省贡山县人,1986年8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作为云南省代表队的队员一人夺得了射弩个人全能第一、立姿第一两块金牌,为本省、本民族争得了荣誉。
28、怒族第一位青年摄影家——李绍智
李绍智(1967.12—)男,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江末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84年1月—1987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5106部队服役,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两山”作战,少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爱好摄影。入伍后,参加过部队战地新闻摄影短训班学习。2003年开始摄影创作,作品先后被国家级、省市县级报刊采用80余幅,其中《澜沧江风光》、《丽江古城》、《香格里拉碧塔海湿地》、《云南金鼎锌业公司十万吨电锌项目即将投产》等新闻人物图片和风光图片被《今日中国》、《中国信息报》、《浙江法制报》、《姜园杂志》、《中国绿色锌都》、《怒江》、《怒江人文地理杂志》等多家的杂志采用。《澜沧江神谷》风光图片入选怒江州“十一五”优秀摄影作品。怒江州建州50周年庆祝活动摄影《走进怒江》组照,得到人民图片网图片主编张蔚飞先生的关注,并在人民图片网采用播发;摄影作品《普米汉子》、《晚霞》入选保山市2006年出版的《城康杯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集》。2007年7月,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摄影集,《兔峨土司衙署印象》,同年12月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作摄影考察。2009年3月在美国纽约摄影学院中国班学习深造。为怒族学会会员、怒江州摄影家协会会员、兰坪县摄协理事、中国新闻图片中心特约摄影师。在中国绿色锌都——兰坪金顶举办过个人摄影展。现在怒江州质监局工作,任怒江州综合技术检测中心兰坪站负责人。


[①] 包秀芬:《匹河岩画与怒族的关系》(见《怒族研究》2007年总第三期)
[②] 彭兆清:《怒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见《怒江州民族文史资料丛书·怒族》第126页)2007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阅读次数:8819
发表评论:
现在有 2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标    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查看所有评论     
 
 上一篇文章: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鲁掌镇水利寨的若柔人
文章搜索
关键字:
天气预报
怒族歌曲-怒族服饰-怒族舞蹈-怒族节日-怒族酒歌-怒族文化-怒族研究-怒族自治县-飞来石-怒族乡-怒语-路怒族-怒族仙女节-怒族图片-哦得得-怒江
copyright © 2007 Nuzu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怒族人民信息港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怒江州福贡县民族生态园哦得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988626976  传真: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邮箱: odede@qq.com   滇ICP备0800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