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怒族研究  >>>   怒族“乃热节"及其朝拜山神文化探析
怒族“乃热节"及其朝拜山神文化探析
本文由 彭兆清 发表    来源:怒族人民信息港    2008/6/24 21:29:17  
                                      怒族“乃热节"及其朝拜山神文化探析
                                                             彭兆清
    在中华民族浩瀚博大的文化史里,自古迄今一直流传并演绎着大量的文化迹踪。贡山县怒族“乃热节”及其朝拜山神的民族文化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例。怒族“乃热节”(原名朝山节,1984年改称鲜花节,2000年昆明国际旅游节期间改称仙女节).是一种带有浓郁原始宗教色彩和自然崇拜的民间节日活动。
    民间祭拜山神的文化习俗,是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崇拜的一种体现,而“乃热节”则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的内涵。“乃热节”朝山文化的形成,首先与怒族先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长期推崇的原始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加上怒族先民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能力之所限.崇拜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对自然界中的一切自然物都当作神灵来崇拜,在民间逐渐形成并长期延袭着朝拜、祭祀山神的民族风俗。自18世纪以来的二百多年里,尽管藏传佛教喇嘛教中格鲁派(黄教)、噶举派(白教)、宁玛派(红教)和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以及外来的天主教、基督教等现代宗教先后传人贡山县怒族地区,信仰着不同的宗教,但由于原始宗教根深蒂同的深刻影响,原始宗教文化却或多或少地反映并保存至今“乃热节”期间的各种祭拜神活动,就是集中反映了怒族民间朝山文化的历史秘踪。
    其次,怒族朝山文化的形成与怒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怒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横断山脉之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腹地.由于地形构造复杂,地壳运动剧烈,山中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溶(岩)石洞。怒族人自古尊崇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自然地对这些众多的溶岩(石)洞产生神秘莫测的感觉,天真地认为这是山(岩、地)神与人类沟通的神秘通道,便渐渐地产生了敬畏和崇拜山神的心理,在民问也开始产生并留下了各种神灵所居住的“仙人洞”祭拜山(岩、地)神的各种活动仪式。这就是贡山县怒族民间祭拜山神活动最初的雏型和由来。随着时问的推移,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和丰富了带有区域性特点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怒族原始宗教文化。
    “乃热节”朝山的主要活动仪式是敬拜“仙人洞”,朝拜“仙人洞”前,要举行祭神仪式。祭神台设在离洞不远的土台上,周围挂上彩旗。祭台上插满松枝,摆放着人们虔诚供奉的五谷等各种祭品。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宁玛派经师和一位民间纳姆萨(祭师)主持祭祀活动。经师边打鼓边念经,祈求神灵保佑人寿年丰,六畜兴旺。而祭师则用自编自唱的祭词进行祭神。在时断时续的锣鼓声中,祭师口中念念有词的颂读祭神词,给祭神活动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祭神活动结束后,人们携着竹、木桶等盛水工具,扶老携幼摩肩接踵地鱼贯走进洞里,虔诚地
将象征山神的恩赐物——从形如奶状或鱼兽等奇形怪状的钟乳石中滴落的“神水”接进桶里,泡酒酌饮,这是怒族“乃热节”活动的重要内容形式。所以说,怒族“乃热节”活动,是典型的朝(祭)拜山神的仪式活动..
    民间朗拜山神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原始自然崇拜。在怒族先民的意识中,周围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世界上所有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现实中存在的。将客观的现实世界,具体可观的物体,统统加以人格化,并赋予他们以生命和灵魂。而且,怒族人曾普遍信仰较原始的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宗教,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大树、奇石、洞穴等有生命或没有生命的一切自然物,都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可以当作神灵来崇拜。并通过这种活动,达到或实现心理上与神勾通的愿望。这是与怒族先民对周围环境和对自然界的认识而决定的世界观有关;二是为了得到心理上安全感。缘于当时人们普遍地缺乏安全感,生活中充满了危机感。,自然界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的各种挑战和种种威胁.雷雨冰雹、刮风下雨,闪电雷鸣自然现象和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现象感到无法理喻,不可思议。其次,在当时缺医少药的状况下,人们对天花、麻疹、霍乱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各种传染病,认为是无所不在的神灵在主宰着这个虚拟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认为神主宰人世问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乃热节”及朝山文化的形成,是为了以祭山神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达到构建安全(保障)
体系.这是朝山的理由,也是朝山的期待。在给神叩头时.感到与神得到了勾通。在当地人看来,每次朝山,祭祀完毕,人们走进仙人洞,接来从洞顶钟乳石中滴下来的“神水”,就是不能亲自前来接水的人,也要想尽办法饮几口别人从山洞里接来的“神水”,分享荣耀,分享幸福。认为只要喝了这“神水”,自然就会得到神灵的庇护了。
    “仙人洞”是举行“乃热节”祭拜山神仪式不可缺的主要场所,朝山文化离不开“仙人洞”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仙人洞”为何有如此大的名声?为何有如此特殊的魅力?难道它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钟乳石窟吗?这就是怒族文化的魅力之所在。据传“仙人洞”的开洞仪式,须由“杜德”来举行开洞仪式。“杜德”本是藏族原始宗教本波教(又叫苯教或本教)的高级法师。民间相传,“杜德”居无定所,来去无踪.也无固定的寺庙主持的游僧。他们以走游四方布施为业.民问传说他们个个具有非凡的本事,尤其以诅咒最灵验著称。如果谁得罪了他,他让谁晨死就不会活到晚上:他诅咒什么地方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那个地方就会如他所沮咒的那样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所以,“杜德”在怒族民问可以说是神通广大谈虎色变的人,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只好采取敬而畏之远之。
    “杜德”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又叫本教、苯波教,俗称黑教,怒族称“本波吧”)中的高级法师,。本教是藏族原始社会时产生的一种崇奉鬼神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和占卜等巫教,佛教传人西藏之前,在吐蕃奴隶制社会中曾占有统治地位  公元七世纪后.曾与佛教展开长期斗争,公元八世纪后.由于吐蕃赞普兴佛教抑苯教,其势力才逐渐衰微。在与佛教的长期斗争中,也相互影响,喇嘛教由此形成。为了适应生存的需要,苯教吸收佛教的一些内容,甚至改佛经为本经、逐渐类似喇嘛教的一个教派。其中,受佛教影响力深的一派称为“白苯教”,而相对保持原来特点较多的一派称为黑苯教。苯教的寺院多分布在两藏较边远地区及邻近内地的各藏族地区。由于贡山县位于连接滇藏的氐啷中间,地处怒江与迪庆藏族地区的交叉路口,历史上形成了多种民族、宗教文化交融互生的特殊地方。苯教传人贡山怒族地区后,与当地怒族的原始宗教自然地相互影响,形成交融互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格局。这样,在民间朝拜“山神”习俗的基础上.加上某些藏族原始宗教文化的色彩,贡山县怒族“乃热节”原始宗教文化习俗便由此逐渐形成。这充分说明了贡山县怒族地区很早以前就有藏族
原始宗教苯教传人的历史事实。对于喇嘛教各派问的特点.民间有:论打鼓,没有噶举派(白教)整齐;论念经,没有宁玛派(红教)念得多;论财产,没有格鲁派(黄教)富有;沦诅咒,没有“苯波吧”(派)灵验的说法。
    由此可见,“乃热节”是原于民间的自然崇拜,又经“杜德”来加以推广的,便有了怒、藏两种民族文化的影子、这样,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民间就举行“乃热节”活动。1931年撰写的《菖蒲桶志》中有“一区打拉后山顶,有一仙人洞,方唰七八十丈,高有四五十丈,方圆四五十丈,洞内积有土燕窝,质白力厚,采取不易。每年十三月十五日,各处夷人男女,各醵酒肉食物,或结队前往朝山。在洞左右露宿一宵,翌}]结队归。前者执一布旗,后者敲一小锣。沿途歌唱饮酒。到家后,仍群聚饮酒,欢尽始散”的记载,
    “仙人洞”。是平常的钟乳石窟,大小不一,深浅也不一样。但不管大小深浅不同,只因有传说中的山神镇守,便有了许许多多的崇拜者,即所谓“洞不在深.有神则灵”的法则,、是否所有的“仙人洞”部可以举行这种仪式呢?非也。在贡山县怒族地区石洞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洞穴都可以举行“乃热节”朝山祭神活动的。“仙人洞”怒语称为“乃洞”或“乃”。但严格地说,“乃洞”或“乃”与“仙人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乃洞”或“乃”是自然界中所有深长幽径洞穴的泛称..而举行“乃热节”朝山祭神活动的“仙人洞”,则要举行特殊的“开洞”仪式后方能举行这种民间的祭祀活动仪式的。所以,尽管怒族地区的自然洞穴很多,唯有丙中洛的“帕姆7,”、“信迥乃”、“登雀乃”l二个“仙人洞”有举行“乃热节”朝山祭神活动仪式的资格。这就说明不是所有的洞穴都可以举行祭拜山神活动仪式的。
    在怒族地区众多的溶Zi洞中,大体有两类:一是怒族语称为“兰布”的山岩石洞,一种就是本文重点论述的称为“乃洞”或“乃”的溶洞。“兰布”和“乃
洞”或“乃”是有区别的。从洞的深浅看:“兰布”指一般比较浅的山岩石洞,而“乃洞”或“乃”则指比较幽长并有钟乳石滴水现象的溶洞;再从有气无气来
看:“兰布”因径深不长、洞较浅,不具有出水出气的功能.而“乃洞”和“乃”因洞穴较深长,洞里有水有雾气等原因,则被认为是大地透气的“出气孔”之
意。如洞口有较明显的风力,其洞口附近的树叶或草根有明显的掀动感,冬春季节,洞中自然升腾出一股股地浓雾之气。这奇特的自然现象,让怒族的先民感到不可思义,并认为这些狭长深幽的洞穴是大地的出气之孔穴,并产生了深刻而不可理喻的敬畏甚至莫明其妙的崇拜心理。又因这些洞穴都比较深长.又以为山(岩、石)神与人类沟通的神秘通道,不知为洞中出来的气体有毒还是别的什么,凡未经“杜德”举行开洞仪式的“仙人洞”,普遍认为人不能接触这些气,认为人一旦接触了出自洞的气,就会得哮喘病,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从而民间留传说凡人不能接触洞穴中出来的“地气”,否则就会得哮喘病,会被地气接去人的气息而导致死亡之说.,所以民间常常教育孩子不能随便进山洞,避免接触地气。,因此,人们每当接近山洞时,为避免自己呼出来的气,与大地呼出的气相连,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憋住气息。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神奇力量。
    在贡山县怒族地区举行“乃热节”活动的主要洞址.主要有四个著名的“仙人洞”:
    其一是丙中洛的“信迥干戛日奴”仙人洞,简称“信迥乃”..此洞坐落于怒江第一湾西部的打拉后山。《菖蒲桶志·名胜古迹》一章中记载道:“一区打
拉后山顶上,有一石洞俗名仙人洞。方圆七八十丈,高有四五十丈。方圆四五十丈,深幽无底。洞内积有土燕窝,质自力厚,采取不易。,每年于三月十五日,各处夷人男女,各醵酒肉食物,或结队前往棚山……”在《集会》一章中也有“……前者执一小旗,后者敲一小锣,沿途歌唱。到洞后,群饮洞中之水。此水不常有,每至会期,流出少许,能饮者,莫不以为幸。男女混杂,露宿一宵,翌日仍结队歌唱而归。到家后,复群聚饮酒,欢尽始散”的记载。这指的是丙中洛怒江第一湾打拉村后山“信迥乃”的情况。可以说,“信迥乃”是丙巾洛地区怒族群众一年一度“乃热节”朝山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此洞最神奇的是,洞口开在五米高的石壁上,人要进去朝拜,得靠…棵木梯子七下.,每当有人进去朝
拜时.有一股清泉从洞中出来迎接到木梯脚?朝拜者每前进一步,泉水就往后退一步,一直把朝拜者迎进洞的深处为止。从泉水的有无和多少,迎接路程的长短来判断来年庄稼收成、六畜的兴衰和寨人的祸福吉祥寿运凶险预兆等信息情况。可惜“信迥乃”在开采当地羊脂玉中遭到破坏而一去不复返了。将来子孙后代想一睹“信迥乃”的神奇景观,除了“望书兴叹”而别无选择了。这对传承民族文化,开发旅游业无疑是莫大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愿人们能够吸取这些教训,少干这样的急功近利的事。
    其二是民间称之为“衣当都吉帕姆”洞,简称“帕姆乃”洞。此洞坐落在丙中洛乡政府北面格玛洛河南岸半山腰的钟乳石溶洞群之间。这是当地怒族同胞一年一度开展“乃热节”活动的主要场地之一。按当地怒族语言来看,“帕姆”的意思应该是猪仙女洞。但不知指的是养猪的仙女,还是专管饲猪的仙女?或是猪变的仙女?
    其三是丙中洛的“登雀曲吉布卓”的“登雀乃”洞。“登雀曲吉布卓”,意为“胜乐宝轮乐园”,传说朝拜此洞,可得幸福与安宁。此洞位于丙中洛北面石
门关东岸的悬崖峭壁下,洞深十一二米,宽五六米许。神奇的是里面有一对活灵活现的钟乳石鸽子,故有“布卓”(怒族语为鸽子)之称。其中的一只石鸽子,早年有一西藏察瓦隆的藏族人取下来打算带回西藏老家,结果,人尚未到家,便把命丢在半路上,成了一段无人不晓的传奇故事..从此,西藏的藏族人就再也不敢轻易冒犯这里的神灵了。,在洞口旁,有几行用藏族文字书写的藏传佛教的六字真经,充分说明了丙中洛地区原始宗教与现代宗教共生共融的原生状态和特殊的文化现象。
    其四是捧肖乡吉姆登洞。这是捧当一带怒族群众欢度“乃热节”的场所。此洞冈地处偏僻,交通条件差等原因,尤其足因未经“杜德”举行丌洞仪式,因此长期得不到其他地方怒族人的认可,它的知名度也就不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来往人员的增多,其知名度才逐渐有所提升。对于该洞,怒族民问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很久以前,怒族山寨有一个名叫阿茸的漂亮姑娘,她长得像鲜花一样十分招人喜爱,而且心灵手巧,聪明过人,有一次在家里织布,看见蜘蛛在屋檐下凌空织网的情况,便想,住在怒江两岸的怒族人,因为大江大河的阻隔,虽然近在咫尺,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原冈就是没有渡江用的工具。如果人也能如蜘蛛织网一样在大江大河上空拉一道索道.住在怒江两岸的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互相来往了。她把这想法说给父母听,全家老少到深山老林里砍来了金竹,编了一股长长的竹篾绳,把一端系在江西的一棵大树上,把别一端系上一根细长的麻线后,请来一位年轻力壮的猎手,用弩弓射到了对岸。由江对岸的怒族兄弟把麻线串出来的篾索也同样拴在一棵大树上。从此,波涛汹涌的大怒江上.出现了凌空飞架的第一根溜索。
    阿茸姑娘是怒族溜索的发明者。溜索的发明.为居住在怒江两岸怒族人民的相互往来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一怒族头人派人带着珍贵的聘礼来求婚,遭到阿茸的坚决拒绝。头人恼羞成怒,派家丁前来抢亲。阿茸在众多乡邻亲友的帮助下,逃进了山林中的钟乳石洞里。头人见自己得不到阿茸,也不想别人得到,便放火烧山,把年轻漂亮的阿茸姑娘活活地烧死在洞里。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发明了溜
索,又鄙视权贵的阿茸姑娘,就把传说是阿茸姑娘遇难的农历三月十五日,作为一年一度的“乃热节’,来纪念她。
    有人认为,怒族民间传说中的阿茸姑娘是所有“仙人洞”的唯一洞主。其实不然。“仙人洞”不管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有各自的守护神或自己的洞主。如丙中洛的“帕姆乃”仙人洞,“衣当都吉帕姆”就是它的洞主或守护神;“信迥乃”仙人洞,有“信迥干戛日奴”看守:“登雀乃”仙人洞有“登雀曲吉布卓”坐镇。所以说.阿茸姑娘只是坐镇“吉姆登”仙人洞的“女神”。值得一说的是,丙中洛的i个仙人洞所处的位置,正好位于丙中洛坝子的周围,而且这三个仙人洞坐落之处,均属于丙中洛地区十大神山之一。唯独吉姆登仙人洞洞主不属于十大神山之列。难怪它的名字不响,原来不为别的,就因为它不属于神山之故。由此可以看出,除了吉姆登仙人洞没有具体的洞名外.其它都有自己的洞名,而且这洞名是与坐镇该山的山神截然不可分开的。而且这三个洞的洞主,都是丙中洛地区十大神山的山神之一。充分说明了怒族的民间宗教文化与这些朝山文化天衣无缝地有机组合.
    在以上四个仙人洞中,“信迥乃”、“帕姆乃”和“登雀乃”,传说都是“杜德”亲自开洞的,因而在民问就有较高的声誉..而有的如工庆、习普和迪麻洛青马塘箐等地的洞,因未经“杜德”举行开洞仪式.就没有资格举行朝拜山神仪式活动的资格,就是偶尔有人前入朝拜,也被认为不合适宜而被劝阻.就是有人邀约前入也会被婉言拒绝的。这不能不说是怒族民间朝山文化的神奇之处了。更奇的是,所有的“仙人洞”平常没有水,只有经过朝拜山神的仪式后才有水云云。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写的《菖蒲桶志》中也有“此水不常有,每至会期,流出少许。能饮者,莫不以为幸”的生动记载,更为给这些平常平淡无奇的山洞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怒族的朝山祭拜活动,是神秘文化的又一生动体现。是真有山神显现?或是人的脚步声或其它声音振动了洞里的出水之道?无人能说得清楚。唯因如此,怒族地区的仙人洞,才长期保持着这种原始宗教文化的色彩。这种藏传佛教神职人员和民间祭师共同主持祭神活动,充分说明了“乃热节”活动是在现代宗教与民间原始宗教的交融的特殊活动。“乃热节”是在特定的场合(节日期间的特定地方).
由特定的媒介——“那姆萨”(祭师),向特定的听众即祭神祭祀活动的参与者,进行传授,使其代代相传。祭师是人与神勾通的载体和通道,祭神用的五谷.祭师的祈祷和洞中的“神水”,是人与神勾通的特殊载体。还有诸如“神母猪洞”,“神树洞”或“汉女洞”等带有原始生命图腾象征的称谓,让人思绪飞扬,物我交融的产生想象:“乃热节”,会不会就是怒族原始图腾的异化和再现?
    “乃热节”的文化符号主要是“仙人洞”中取来的“神水”。水本来是大自然中常见的,但出自神秘的洞中,出水的地方又有各种形状的神秘的特殊符号,便有了更加神秘的色彩。说明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如民国时期撰写的《菖蒲桶志》集会一栏中有这样的记载:“又一区打拉后山,有一仙人洞。三月十五日,各处夷人男女,成群结队,各醵酒肉.前往朝山。前者执一布旗,后者敲一小锣,沿途歌唱。到洞后,群饮洞中之水。此水不常有,每至会期.流出少许。能饮者,莫不以为幸。男女混杂,露宿一宵,,翌日仍结队歌唱而归。到家后,复群聚饮酒,欢尽始散。”本是平常的水,因出自仙人洞,又有如此的文化背景,民间更当作人神对话的主要载体.这是不足为奇的。
    此外,“乃热节”与洞穴文化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洞穴幽长,冬暖夏凉,冬春季节的清晨.从洞中会冒小腾腾的雾气,给人带来一种神秘的氛围和可想象的空间,觉得神秘莫测,便认为是人神对话的场所。而“乃热节”的朝山祭祀活动,是为了与神取得勾通。祭拜洞穴,取洞中的“神水”饮用.视作神与人勾通的特殊载体。
    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产生了,就仿佛是一颗种子落存大地的怀抱里,就会有生命的传承和延续,这就是文化的特性和魅力之所在。
阅读次数:2564
发表评论:
现在有 0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标    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查看所有评论     
 
 上一篇文章:怒族的猎神崇拜与猎神歌
 下一篇文章:怒族宗教信仰
文章搜索
关键字:
天气预报
怒族歌曲-怒族服饰-怒族舞蹈-怒族节日-怒族酒歌-怒族文化-怒族研究-怒族自治县-飞来石-怒族乡-怒语-路怒族-怒族仙女节-怒族图片-哦得得-怒江
copyright © 2007 Nuzu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怒族人民信息港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怒江州福贡县民族生态园哦得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988626976  传真: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邮箱: odede@qq.com   滇ICP备0800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