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怒族研究  >>>   怒族的重要文献
怒族的重要文献
本文由 怒族人民信息港 发表    来源:怒族人民信息港    2014/10/11 12:09:26  
第十二章   怒族的重要文献
 
   怒族没有文字,解放初期,怒族地区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经济贫困,研究怒族方面的著作和文章很少。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汉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怒族地区的社会经济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内外学术界和专家学者,以及本民族关心怒族、研究怒族方面的专著和文章越来越多,研究范围广泛,题材相当丰富,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教育的各个领域,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质量较高。现将掌握到和零星搜集到的重要文献分类介绍。
 
第一节  社会政治经济类
 
   《怒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民族问题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该书分怒族简况、怒族社会概况、碧江县一区九村怒族社会调查、福贡县一区木古甲村怒族社会调查、贡山县一区怒族情况、怒江区的商业、碧江县一区老姆登、普洛、知子罗三乡怒族族源和民族关系调查、碧江县怒族的氏族、组织情况、福贡县二区鹿马登乡怒族历史传说、怒族宗教情况、兰坪县兔峨区柔若人调查等。并附有云南省民族分布示意图和9张珍贵照片。此外,各区、村的人口,即木古甲怒族73户,239人,(1957年);贡山怒族612户,3051人(1955年);兔峨怒族271户,2702人(1959年)。本书丛刊的出版,对研究民族历史、民族学,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民族理论研究,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全书共18万多字,印数4340册,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10月第一次印刷。
《怒俅边隘祥情》系丽江府分驻阿墩子弹压委员兼办怒江事宜夏瑚,在清光绪三十三至三十四年间,因处理白汉洛教案而两次到怒江及独龙江巡视后向清政府写的奏折。夏瑚第二次对怒江、独龙江两江流域进行了为期半年左右的巡视考察,足迹遍及两江流域,并分别到曲江、狄子江、狄石勒江、脱落江、狄蒲江、木里江等地的社会状况都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他“每到一处,开诚布公,剀切劝谕,老少妇儒,咸给赏需,遴派火头甲长,给从印渝,赏以银牌小帽、衣裤、盐、布等项”,作了大量的设治工作。巡视完毕后,他又向清政府提出了10条,经营怒江、独龙江的建议,即一宜建设长官,以资分治也。二宜添驻防,以资保卫也。三宜撤退土司,以苏民困也。四宜剿抚吉匪,以除民害也。五宜筹费设学,以广教育也。六宜平道路,以通商旅也。七宜广招内垦,以实边地也。八宜设关守隘,以清界限也。九宜改征赋税,以裕经费也。十宜扶置喇嘛,以顺舆情也。
全文长达13万字,对研究、认识、了解怒江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沧怒两江见闻录》作者缪悔一,原文载于1932年12月29日的《云南边地问题研究》上。文章对本世纪30年代时怒江边4县的社会、历史、住室、服饰、饮食、风俗、职业、卫生、教育作了全面的记载。全文3.5万字,该文对怒族的研究亦有重要的价值。
《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杨航才著,该文认为,怒族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可分为个体农民私有、家庭共同伙有、氏族或村寨公有三种所有制形态。其中个体农民的私有制是主要的,家庭共同伙有是次要的,氏族和村寨公有土地只作为一种残留形式保存下来,比重很小。主要内容着重探讨了怒族家族伙有共耕制。伙有共耕制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土地属于家族视遗,由家族成员共同占有,共同耕种,按户平均分配收获物。第二种,家族成员或亲属共同占有一块耕地,土地可以按份私有,但不割开,共出劳力、籽种,收获时按户平均分配。这种土地可以按分买卖。第三种,家族中几户成员共同开垦家族或村寨公有土地,并通过削树尖、结茅草、垒石头、插竹签等方式将土地“号定”,这种土地照例不能买卖,收获物按户平均分配。
《怒族调查报告》中央民族大学调查组,载于《怒族研究》200·8总第9期。该报告是2000年12月,由中央民族大学专家学者奉派到怒江州怒族地区进行调查,在进行座谈,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分别到怒族主要集中的贡山县丙中洛乡、捧打乡及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搜集了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写出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对今后怒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
1、全面发展民族教育,增强跨域生存能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3、适度移民,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并提出了近期在发展怒族教育方面,要采取的6个方面措施和交通项目、农业建设项目、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教育设施项目。
《云南民族政治制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谢本书、郭大烈、牛鸿宾著。认为,怒族的政治制度是原始公有制的残余形态之一,原始氏族组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社会组织,其特征即氏族组织残余或原始社会残余。如一个村落基本上是由一个父系家庭所组成或由若干血缘关系的家庭聚居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村寨。
《怒族社会制度剖析》(《云南少数民族研究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宋恩常认为,怒族生产力、生活以及商品经济交换水平还十分低下;土地公有制因私有制发展不同而制度不同;交通尚十分原始;怒族社会尚保留着原始社会末期血缘家族的某些特点。杨鹤书《云南怒族的氏族与血缘部落残余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及《布朗族、怒族家长制家庭公社类型的比较》(《民族学研究》第7辑,1984年)认为,怒族历史上曾保留母系氏族公社残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氏族公社组织松弛,在解放前夕已为父系氏族家庭公社代替。
《怒族、傈僳族是否经历过氏族制》(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民族学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时佑平认为,怒族在历史上是没有经历过氏族制的。根据是:识别氏族,决不能离开氏族的本质的规定性,即氏族内禁止通婚。论据是:怒族实行血缘婚即只排除亲生父母、子女、亲兄弟姊妹之间的婚配,其余婚皆可通婚。
《试论怒江上游山岳民族的早期奴隶制》(《民族研究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杨毓骧文认为,怒族已有出现私有制,并伴随私有制的发展,贫富也开始分化,产生了早期的奴隶家庭。
《独龙族、怒族解放前社会形态》(《民族学与现代化》1986年第3期)和鉴彩文认为,怒族因地域不同,社会形态也各自不同,兰坪、维西县的怒族早已进入封建社会,而贡山、福贡、碧江等县还处于家庭奴隶制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政治组织,村寨事务由氏族头人管理。有的地方形成政治和宗教一体的头人制度。
《略论怒江地区土地所有制形态及其演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一文:刘龙初认为,怒族土地所有制形态有三种:即公有制、伙有制和私有制。伙有共耕地有三种形式:一是氏族伙有共耕地,即由同属一氏族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近亲关系的家族共有土地,它是介于氏族公有地和家族公有地之间的过渡形式。二是按份伙有共耕地,即土地归二、三户个体家庭共有,但土地未分割,采取按份伙有共耕,属土地私有制的范畴,为私有地的早期形式。三是由同一家族中二、三户父系家庭共同占有的一部分家庭公有地,实行伙有共耕与平均分配,叫家庭伙有共耕地。它是介于家庭公有地与私有地之间的过渡形式,具有半公有、半私有性质。
《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中间阶段——略论云南怒江少数民族的土地伙有共耕制》(《民族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许鸿宝文认为,怒族的土地伙有共耕制向私有制转变的中间阶段,它的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为:伙有共耕向伙有轮耕过渡,再向伙有不共耕的方向发展,直到最终为个体私有自耕所取代。
《怒族的伙有共耕制和家庭组织形式》(《福贡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李卫才文认为,怒族土地伙有共耕制有五种形态:第一,村社公有共耕制;第二,氏族公有共耕制;第三,家庭公有共耕制;第四,共同买地伙有共耕制;第五,姻亲伙有共耕制。
《略论独龙族、怒族、佤族和傈僳族的共耕关系》(《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一文认为,怒族与独龙族,佤族和傈僳族历史上存在过共耕这种形式,而这种共耕关系是原始公社的共耕制度演变而来的,它是从原始社会共耕向个体耕作制度过渡的一种形态。它随着个体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也是基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个体生产尚感软弱而需要某种协作而组成的。
《怒江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贫困问题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张惠君文认为,建国前,怒族的绝对贫困人口几乎是100%,人均寿命不到36岁。建国后,绝对贫困人口的比重每年都有所下降,形成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的局面,但由于各种原因,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重,集中反映在: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情况复杂。主要表现为“富绕的贫困”,即拥有资源,但无法利用;还有就是“赤贫”,即连起码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没有。文中对各种贫困共归纳为13条,同时也提出了反贫困的启示10条。
《民族贫困地区对策研究》(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贫困——人类面临的难题——云南民族地区贫困类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周建明等文认为,怒族贫困地区基本特征为高寒边远山区,区域封闭度大,自然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主要对策为:(1)制定“民族、边疆、贫困”三位一体的区域优惠政策。(2)加强横向联合,走改革开放之路。(3)充分利用区位优势。(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5)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布局。(6)建立相应的经济中心。
《云南刀耕火种农业分布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观光农业旅游业中的利用》(《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陈国生文认为,怒族农业生产地即刀耕火种这一“天然实验室”,作为全国一种特殊的农业类型之一,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观光农业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经济“反向发展”模式是滇西南即怒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历史选择。
《怒族地区交通的演变》(《民族调查研究》1997年第1期),陶天麟认为,怒族地区的交通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与云南省乃至全国民族地区相比仍比较落后,人背马驮还占有重要地位。交通问题仍是制约怒族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该论文集收录了怒族作者彭兆清撰写的《试论怒族民间“塔巴”传说及其研究价值》,文章说贡山怒族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塔巴”是当时当地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关系、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复杂时期的历史产物,是贡山怒族先民长期的生存斗争、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涌现的“民族领袖”、“民族英雄”。提出研究“塔巴”传说的是研究贡山怒族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生存条件以及历史上怒族与其它民族的关系等上。从而得出怒族发展史上有价值的珍贵历史资料,这些是我们研究“塔巴”传说的现实意义。
此外,还收录了怒族作者李绍恩撰写的《略论异地开发的历史与现实》文章,从历史上的异地开发、现实的异地开发、现实的异地开发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阐述了异地开发的原因、异地开发的表现形式、现实的异地开发之体、现实的异地开发的结果,提出了现实异地开发工作中应注意的8个方面的问题。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5万字,印数1000册,1999年4月第1次印刷。
《峡谷经济论》,主编:李怀森,副主编:李绍恩。该论文集在全州范围的“学《邓选》促改革,发展峡谷经济”理论研讨会上,提交的53篇论文中,选编了34篇文章。论文观点鲜明、立意深刻、材料翔实,具有渗透力度。在发展峡谷经济问题上,在峡谷经济与过去和现在的经济发展思路的关系问题上,在发展经济的力量问题上,在“峡谷意识”问题上,在认识问题上,在干部素质问题上,在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上作了探讨,并取得了共识。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17万字,印数1500册,1996年9月第1次印刷。
 
第二节  源流、语言习俗宗教类
   
《云南少数民族源流研究》(《民族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王叔武认为,怒族来源于云南古代三大族群之一的氏羌族群,怒族先民是居住于昆明的乌蛮分支中的路蛮。《云南古代各族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马曜行先生主编一书认为,怒族是居住于云南境内的最早的居民之一。《怒江边的怒子》(《西南民族研究论文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严一德文认为,怒族是居住在怒江边的土族。除上述外,有关专著、论文还有尤中先生著《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王文光著《中国古代的民族识别》(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龚佩华《浅谈族称》(载于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民族学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也有论述。
《怒族》(《思想战线》1980年第2期),刘达成认为,怒江地区的怒族可能有两个来源:第一,居住在福贡、贡山两县,自称“阿怒”和“阿龙”的怒族是最早的土著居民。第二,居住在碧江县,自称“怒苏”的怒族,从“怒苏”这人族称来看,与今日大小凉山的彝族“诺苏”的意义相同。元代称建昌(今西昌)、乌蒙(今昭通一带)的彝族均为“卢鹿”蛮,而元代文献中同样称居住在兰坪、澜沧江沿岸的“怒苏”为“卢鹿”蛮。居住在碧江地区的许多怒族老人都说他们数10代前居住在丽江、剑川一带,后来逐渐移到兰坪一带的澜沧江两岸,最后才进入怒江。
《怒族》民族知识丛书,段伶编。该丛书设有神奇的地方、烟海寻踪、奇特的氏族标志、他们究竟说多少种话、“土地联亲”、别具一格的耕作技术、从“牛”说起精美的工艺、漫话衣食住行、婚恋趣闻、葬俗概览、看不见的世界、男猎手顶礼膜拜女猎神、古色古香的摹似舞蹈、富于相象的口头文学、小城春秋等16章部分,7100字。1991年11月1版、1991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印数2000册。
《怒族》怒江州民族文史资料丛书,该书设有怒族概况、怒族研究史略、本族学人论术篇、当家作主谱新篇、跨世纪发展篇、民族团结篇,共收录了12篇论述篇和30篇回忆文章。
《怒族》文史资料专集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怒族特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出发,以解放前后的对比形式、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怒族人口、语言文字、民族族源、迁徙、社会宗教、文化、科技、历史事件及民族关系、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参加怒族地区建设的“三亲”人士的回忆录,其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一本融科学性、资料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小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本向青少年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爱家乡、爱怒江、爱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份乡土教材。全书34万字,附有38张彩图。怒江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民族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第1次印刷,印数1000册。
《怒族语言简志》(怒苏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孙宏开、刘璐编著,该书认为,怒族使用三种不同的语言。碧江怒族自称“怒苏”,使用怒苏语;福贡怒族自称“阿依”,使用阿侬语;兰坪泸水县的怒族自称“柔若”,使用柔若语。怒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怒苏语分南部、中部和北部三种方言。本书以怒苏中部方言碧江县知子罗村为代表。全书分概况、语音、词汇、语法、方言五个部分,书末附有汉语、怒苏语中部方言、南部方言、北部方言对照词汇一千余条,全书共12万多字,民族出版社出版,1986年3月北京第1次印刷,印数2500册。
《怒族怒苏语言资料集》怒江民族语言丛书之一,李卫才、段伶搜集整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该书分怒苏语简介、释文、韵文、词语,记录了怒族怒苏支系的怒苏语三个方言中使用人口较多的中部方言知子罗语。《怒族怒苏语言资料集》,即是一本语言的专业书,也是一本民族历史文化左籍。还可供从事民族语言、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等方面研究的工作者和学者参考。该书的记录和整理由本民族同志和专业人员合作完成,记录用国际音标。全书13万多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1991年9月第1版),印数1000册。
《怒族若柔语语言资料集》怒江民族语言丛书之二,、李绍恩、李志恩搜集整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
全书设若柔语言概况、散文(释文)、韵文、古语。本书记录的是兰坪县兔峨乡江末村使用的若柔语。记录用国际音标,较详细地介绍了若柔人的语言、文学、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它即是一本研究若柔语的重要工具书,又是一本了解若柔人文化、历史、道德、宗教等方面的极富参考价值的书籍,是一本民族文化古籍。本书的记录和整理都是由本民族语文工作者合作完成的。全书1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1993年第1版),印数1000册。
《甲怒良苏怒语》甲怒良苏怒语编委会名誉主编:叶世富、普利颜,主编:友礼言(农民),怒族农民编写的《甲怒良苏怒语》用老傈僳文记录整理了5千多条良苏怒语词汇,并为良苏怒语的教科书,以供怒族子孙后代学习普及良苏怒语,使之成为发展和繁荣怒族文化的基础。
全书8400字,印数500册,怒江州民族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印装。
《柔若语研究》,主编:孙宏开,孙宏开、黄成龙、周毛草著,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大课题。该书设第一章 概况、第二章 语音、第三章 词汇、第四章 语法、第五章 柔若语的方言土语、第六章 柔若语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地位。共6章、17节,附录部分还附有词汇材料、长篇语科,较为完整地记述了兰坪柔若语鲜为人知的语言,为民族语文学业的新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保存了可贵的语言资料,对发展语言科学,推动民族语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都大有裨益。全书共24万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发行,印数800册,2002年3月第1次印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云南省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认为,怒族有四个不同的支系。贡山的怒族自称a31  non55 (阿龙),福贡上帕镇等地的怒族自称a31  non31(阿依),福贡匹河怒族乡的怒族自称nu35  sn33(怒苏);兰坪县及泸水县的怒族自称zo33 zo31(柔若)。怒族使用四种语言,其中贡山阿龙支系与独龙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其他三个支系分别使用三种独立的语言。这三种语言分别以自称命名为怒苏语、阿侬语、柔若语,他们都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该书祥细地介绍了怒苏语、阿侬语、柔若语的语言、词汇、语法等。
《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录》(天地出版社1998年)毕坚文,提及:怒族青年结婚方式可分为三种:明媒正娶、自由恋爱、抢婚。婚姻形态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亚血缘族内婚,“妻兄弟妇”转房制以及家族头人也有多妻现象。
《云南女性文化丛书·怒族——复苏了的神话》(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何叔涛著,该书侧重反映了怒族女性的婚姻习俗,描述了她们的恋爱及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传统的联姻规则、婚嫁程序和隆重、庄严、古朴的婚礼场景。同时还反映了怒族女性传统的劳动、采集、纺织活动。在书中还提及了怒族妇女的家庭地位和她们的特别的社会角色。
《峡谷风情录》赵鉴新、张秀鹏、盖兴之编著。该书是一本介绍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书。全书分山川篇、风情篇、风云篇、资源篇,概略地介绍反映了峡谷两岸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和白族两个古老的支系勒墨人、拉马人在经济、社会、信仰等方面的概况。山川篇勾勒出了峡谷险峻幽深、独特奇异的自然风貌,描述了峡谷地区的珍禽异兽、花卉药材、金属矿藏的丰富资源。风情篇的内容丰富多彩,独特的服饰、风趣的习俗、令人神往的民间节日和别具风味的食品应有尽有。风云篇是峡谷的近代史,反帝的烽火、教案的史实、起义的风云历历在目。四个篇章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有机地组成了一幅峡谷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画卷。全书8.5千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3500册,1990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怒族的葬礼》、《小议怒族由火葬改土葬的原因》(《怒江文史资料选辑》下卷,德宏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两篇文章介绍了怒族葬礼中的两个习惯,即棺葬与迁坟习惯,分析了火葬礼中的两个习惯,即棺葬与迁坟习惯,分析了火葬改土葬的缘由。作者认为:火葬改土葬主要是封建王朝从中央到地方都颁布了一套完整的律令和禁令,其次还有民间怒族关于人死后还魂的说法。《匹河怒族的丧葬礼仪》、《木甲村怒族葬礼》(《福贡文史资料》第二、四辑文中),描述了怒族祭死者的仪式程序为:唱丧歌,跳“雄登”舞,即送别死者,吹竹筒号,根据性别等级、年龄的不同,所吹竹筒号的数目也不同,地位越高竹筒号数目就越多。葬法有:三种:最早为火葬,后改为土葬,除此还有为数不多的岩洞葬。杨知勇等编《云南少数民族生葬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一书中也对怒族的丧葬作了祥细的研究和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主编:高发元、副主编龚友德、和钟军、本课题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主要道德传统,叙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大量风土人情,资料丰富。涉及怒族传统道德方面的有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政治道德三个部分。共31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印数1000册,1992年11月第1次印刷。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主编、高发元,副主编:龚友德、和钟华,该书从恋爱道德、婚姻道德、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宗教道德、政治道德、劳动与职业道德、爱国情感与内聚心理、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作了记述,其中也涉及到了怒族。全书18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1000册,1990年12月第1次印刷。
《怒苏祭祀》中国的祭仪、音乐与戏剧及其社会环境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二),周凯模、李卫才、邓启耀编,民俗曲艺杂志第116期财团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编,中华民国八十七年十一月出版。
该书是向一位78岁的怒族祭师调查匹河怒族地区当地祭仪,较为完整地采录了祭天、喊魂、祭关节鬼、祭冷鬼(刮冷鬼)、祭心疼(嫉妒)鬼、祭克鬼、祭诅骂鬼、祭恶鬼等八种祭祠祭仪的全过程,本书通过各种祭仪,从了解不同文化和心理处境中处理八种(鬼)关系,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墨文化等关系时的心态,而了解怒族民间信仰至今之所以自然有活,是有特定的自然、文化和心理的种种原因的。
《阿怒人同一屋檐下的不同宗教信仰》何林著。该书设引论宗教——冲突还是共存?第一章 阿怒人与阿怒地——历史与现状、第二章 同一屋檐下的人们——阿怒人的家庭、第三章 家庭视野中的世界、第四章家庭间的平等联合——阿怒人的婚姻、第五章 魂、鬼与神——作为生活方式的信仰、第六章 外来宗教的传播与宗教整合、第七章 同一屋檐下的不同宗教信仰、第八章 余论:一个关于变迁的问题。该书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民族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的角度,较为完整地介绍和记述了贡山阿怒的历史与现状,阿怒人的家庭、婚姻、宗教等,内空丰富,资料翔实。本书是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边疆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全书25万多字,附有83张黑白照和16张彩照。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9月第1次印刷。
《怒族原始宗教探析》(《民族学调查研究》1997年第2期)高志英文认为,既不能说随着解放,怒族人民从原始社会或封建农奴制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原始宗教就不存在的,也没有理由认为随着基督教传入怒族地区,基督教就完全代替了原始宗教。
《怒族的宗教观念》(《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杨建和文认为,怒族最主要的宗教观念是长期以来普遍保留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涉及怒族宗教研究的著作和文章还有:雷宏安《怒族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张桥贵、陈麟书《宗教人类学·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考察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杨学政等著《云南宗教文化研究·云南境内的世界三大宗教——地域宗教比较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蔡毅、尹相如《云南宗教文化研究·幻想的太阳——民族宗教与文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颜恩久主编《云南宗教概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李福珊《怒江州宗教简况》(《怒江文史资料选辑》第16期)、蔡家麟《怒江州宗教与习俗研究报告》(《民族学通讯》1989年总79期)。
《怒江宗教概览》(内部资料)怒江宗教文化研究李福珊著,该书是首部怒江宗教方面的专著。该书设概述、第一章原始宗教、第二章人为宗教、第三章宗教事务管理、第四章人物、及附录,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怒江州多种宗教的发展进程和现状,内容丰富,包容着怒江州境内各民族丰富的宗教文化,尤其是傈僳族、怒族、白族、独龙族、普米族的宗教。该书的出版,为社会各界和人士了解怒江宗教,研究怒江宗教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该书还附了怒江州宗教简况、怒江州基督教状况以及相关的文章。全书13万字,2002年6月第1次印刷。印数1000册。
《贡山怒族的岩神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碧江果科怒族的原始宗教》(《怒江文史资料选辑》德宏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碧江怒族民间音乐舞蹈中的原始宗教观念》(《云南民族研究》1988—1989年合刊)、《略论怒族原始宗教的特点及其演化》(《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数篇文章中认为,怒族原始宗教尚未超出以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为主的多鬼神信仰阶段,祖先崇拜亦未得到充分地发展,然而对崖神的崇拜和祭祀,却是其原始宗教发展的主要特点。怒族既有本民族传统的原始宗教,也有藏传佛教,还有天主教和日益发展的基督教,构成了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宗教源流的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格局,这就是现今怒族在宗教信仰和活动中的最大特点。
 
第三节  文化艺术类
 
《怒族民间故事》叶世富、郭鸿才编,该书精选了70多篇神话传说、龙女故事、孤儿故事、除妖故事、爱情故事、大力士故事、生活故事、动物故事,真实记录了古代怒族人民同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斗争的英雄足迹,歌颂了他们创世立业,开拓边疆的力量、智慧和美好情操,表达了他们不懈地追索幸福、憧憬光明的意志和愿望,作品具有边疆民族独异的古朴风格和美景色彩。
全书21万多字,印数1500册,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8年5月第一次印刷。
《怒族独龙族民间故事选》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故事大系,左玉堂、叶世富、陈荣祥编。该故事选编了怒族民间故事63个,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等,数量较多,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是我国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全书24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1000册,1994年11月第1次印刷。
《福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卷》,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内部刊物),主编:霜现月、管方东。本书集福贡县傈僳族、怒族民间文学之大成,容纳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和谚语,这些作品形象鲜明、情节离奇、色彩浪漫、趣味诙谐,基本反映了福贡境内傈僳族、怒族的历史、宗教、哲学、民俗、劳动、生活等方面。透过这些作品便可体味到傈僳族、怒族在怒江峡谷生存、繁衍的古老历程,可以触感到傈僳族、怒族人民对自然、社会的斗争。它对研究傈僳族、怒族的传统意识和社会心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诸多的科学价值。本集中,共收录了怒族民间故46个、歌谣9首、谚语38个,同时还收录了怒族故事家、歌手小传、他们是方南子,男,匹河乡扛平村人。阿南普,男,匹河乡普洛村人。亚垮,女,匹河乡托平村人。该书1989年9月印刷。
《怒族文学简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攸延春著。该书分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当代文学,第一章怒族概况、第二章神话传说、第三章古歌谣、第四章故事的兴起,第五章民族关系的变化与怒族社会结构的变迁,第六章故事的发展与成熟——怒族民间故事大观、第七章雪山峡谷的韵律——怒族民歌、第八章方兴未艾的怒族当代文学。
这套丛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组成部分,列为“七五”、“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负责完成。全书20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印数1000册,2003年12月第 1次印刷。
《怒族文化大观》,主编刘达成、副主编李绍恩,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是一本反映怒族人民历史、经济、文化的《怒族文化大观》。该书设有渊源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体育、哲学思想、政治和军事、新闻出版、医药卫生、建筑名胜、商业贸易、交通通讯、经济生产、怒族文化与各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18章及节,约26万字,该书系统地反映了怒族所处的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和与之相联系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怒族文化生态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该书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发行,199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首届怒江大峡谷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程常荣、李绍恩,该文集分综合篇、民俗文化、民间文艺、民族源流、哲学、宗教、其它等6个部分,从不同角度研究探讨了怒江各民族的峡谷文化内涵和意义,涉及到怒族方面的有怒族的图腾崇拜、怒族歌谣浅析、怒族的音乐、舞蹈、怒族的“乃热节”朝山文化、怒族的猎神崇拜与猎神歌等的文章,是怒江编辑出版的社科类书籍中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力作。2004年8月出版(内部)。
《歌声飞出心窝窝》——李卫才(怒族)歌曲选。收录了李卫才同志多年来,收集整理及创作的120多首民间音乐作品中,精选了56首音乐作品,如《歌声飞出心窝窝》就是其中一首享誉大江南北唱响全中国的代表作,被评为精品。
本书反映了怒江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独特的民间音乐底蕴,内容包括独唱、小合唱、二重唱、儿童歌曲、表演唱、弹唱、歌舞、舞蹈、器乐小合奏、歌剧选段、民间歌谣和祭祀歌的收集整理。这些音乐迄今在怒江各族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脍灸人口,蕴涵了怒江各民族民间音乐的灵魂,体现了怒江各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该书由福贡县委统战部、匹河乡人民政府编、主编曲路、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12月第1版,2003年12月第次印刷,印数:1000册。
《婚礼歌》叶世富(怒族)收集整理,歌手帕令。婚礼歌是流传在怒族人民之中的一部长歌,每当婚礼场所,或在酒席间,怒族老人聚集在温暖的火塘边,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津津有味地倾听歌手传唱的《婚礼歌》,并出现一人传唱,千人和的热烈、欢快的生动场面。
《婚礼歌》篇幅之长,结构严谨,故事情节之完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婚礼歌》分序言、序歌、创道、谈情、牧羊、剪毛、织毯、接亲七个章节,长达3000多行,章节之间上下衔接自然、流畅和严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部怒族民间长歌,这部怒族民间长歌难能可得,是研究怒族社会历史、思想形态,文学艺术、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等方面不可多得一份宝贵资料。
2007年11月,由怒江报社民族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内部)。
《流浪歌》——怒族出走习俗歌。搜集整理叶世富,歌手李富言、阿迪妹《怒族研究》2008总第八期,云南民族学怒族学专业委员会会刊。
《流浪歌》是怒族人民集体创作的又一部民族长歌,是怒族人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光辉结晶,它全面反映了怒族的生产生活,生动展示了原始社会末期怒族的社会形态,表现了怒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坚强性格,表达了怒簇人民追求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情况。据初步分析,《流浪歌》,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是我们研究怒族社会历史、婚姻家庭、衣食住行、生儿教女、宗教意识等方方面面不可多得的又一份宝贵资料,它即是怒族的一部民间长诗,又是怒族的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发展史。《流浪歌》共有1120行。
《怒族神歌》怒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叶世富、李卫才、普利颜、罗自群编著。怒江州文化局编。《怒族神歌》由三大部分(三大编)汇集而成,即良苏神歌、怒苏神歌、神歌论著。良苏神歌主要搜集于福贡县子里甲乡甲怒怒族自然村,也汇集了部分怒苏神歌。怒族神歌主要搜集于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各村,神歌论著是专家学者研究怒族神歌的理论专著,也是专家学者研究怒族神歌的理论成果。其中,《猪神歌》这一诗篇长达四百多行,共分七段,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结构完整、语言朴素、意境优美,不仅具有重要的怒族民间文学价值和社会历史研究价值,而且还是一部珍贵的古代动植物文献。该书的出版,对社会各界、即对民俗专家、文化、学者提供翔实古朴并具有民族史学、民族社会学、民歌民俗学、民族美学等相应学术价值的文化资料。
全书22万字。印数1000册,2009年,怒江报社民族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装。
《诅咒崖》彭兆清(怒族),《诅咒崖》是彭兆清的第一本小说集,也是怒族的第一个文学创作个人集子。该集子共收录了《山妹子》、《初春》、《麻栗箐的春天》、《幺叔公》、《啊,在那遥远的山泉小洗》、《相约在雪山驿道》、《沮咒崖》、《燃烧的独龙江》中短篇小说,共12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1000册,1996年12月第1次印刷。
《灵性的土地》散文新著,彭兆清(怒族)著,该文收集了已发表和新创作的作品中选出48篇,大都是介绍故乡的神奇美丽、奇趣的风土人情,反映故乡新面貌、歌颂乡情、友情、亲情以及在党的领导下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全书16万字,远方出版社出版,2005年10月第1版,2006年6月第1次印刷,印数1500册。
《丙中洛阿怒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何明主编,何林、丁爱华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项目、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云南省民族研究院项目。该书设了概况:阿怒人与阿怒民歌、阿怒“本曲”、阿怒“可汝”、其他民歌形式、余论;关于新民歌等目录,以田野图像和文字详细介绍了关于阿怒人、阿怒的生存环境及本书所涉田野图像、“本曲”意为小调,主要指“火塘边唱的歌”的文化意义、“创世本曲”、其他“本曲”、可汝(即围绕中柱歌舞的意思)的文化意义、建房“可汝”、婚姻“可汝”、婚姻“可汝”、其他“可汝”调以及“仪”(阿怒的“仪”基本上对应于德钦藏族的“仪”,藏语也称“热巴”、汉族称“弦子”)。“满工”(也称“口弦调”,怒语又称“喂喂”、“易蒙”也称作“猜迷调”、“易勒”或“日拉”(与藏族的山歌极与相似)等民歌形式,129张彩色图片,文字部分50万字。该书为了解丙中洛阿怒的民歌形式和文化意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小说卷》,怒江民族文学作品丛书,怒江州文联编。该文收录了33篇小说,各民族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中有怒族作者彭兆清创作的小说《女岩神祭》是怒族第一次用汉文写成的第一篇小说,独特的民风民俗、深沉古朴的民族心理素质,让人欢喜也让人震惊。作品揭示的是变革中的贫困落后地区婚姻恋爱关系的变,展示了科学与愚昧、先进与落后矛盾斗争这一重大主题。《小说卷》中还收录了怒族作者罗沙益创作的《拉核的婚礼》作品。全书26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1000册,1993年3月第1次印刷。
《散文卷》,怒江民族文学作品丛书,怒江文联编。该卷分边陲景胜、醉了的火塘、淡泊人生三辑,共收录了各民族作者的83篇散文,其中,怒族作者彭兆清的《走进山林》、《春日怒乡行》、怒族作者普利颜《杜鹃花——我的童颜》、怒族作者罗金刚的《远方有个山寨小学》共4篇作品。全书21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1200册,1999年6月第1次印刷。
《诗歌卷》,怒江民族文学作品丛书,怒江州文联编。该卷分古体诗荟萃、傈僳星座、在灿烂的阳光下三辑,共收录了53位怒江各民族创作的170首诗。其中收录了怒族作者怒学文创作的《收获的季节》、《思念》2首;怒族作者车鸿英创作的《童年梦》、《流逝》、《我愿是》、《静一静,知了》4首。全书52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1200册,1982年8月第1次印刷。
《兔峨土司衙署 印象》李绍智(怒族)编著、摄影。兔峨土司衙署是兰坪县乃至怒江州境内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具有较高的人文科研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1998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画册分兔峨土司衙署概述、兔峨土司衙署建造布局、兔峨土司衙署部分对联、匾额辑录、兔峨土司衙署早期驻地、兔峨土司衙署印象、兔峨土司衙署的存在、兴起、历史变迁过程主要见证者罗增明、在社会的档案里、兔峨土司衙署在兰坪县的位置图等部分,并在附页附了兔峨乡乡情——怒族篇、兔峨乡概况、兔峨怒族“若柔”人简介、2007年前兔峨怒族六个自然村村貌、怒族服饰、兔峨怒族风情、今日兔峨怒族。该画册共收录珍贵图片122幅,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地记录了兔峨土司衙署的历史风貌、建筑风格、书画作品,将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进一步展现其鲜为人知的文化内涵,将原生态民族、现代怒族人融入其中。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印数1000册。2007年7月第1次印刷。
《口承文学与民间信仰》,主编任兆胜、胡立耘,首届怒江大峡谷民族文化暨第三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次印刷。该论文集收录了李绍恩撰写的怒族歌谣浅析。从古歌(创世纪)、礼仪歌、生产劳动歌、民歌、情歌、儿歌、童谣七种作浅析。同时,还收录了[日]冈部隆志撰写的中国云南省怒江流域的创世神话——与汉族相比较讲述自己不足的怒族、独龙族、傈僳族神话、罗世保、花四波撰写的《试析怒江傈僳族、怒族、勒墨人等族群的图腾崇拜》、彭兆清撰写的《怒族“乃热节”及其朝山文化探析》。
《怒族的原始教育》(《民族调查研究》1996年第4期),陶天麟文,认为怒族需要教育来保证自生的生存与发展,怒族的原始教育正是在这种最基本的需要之下自然产生的。怒放原始教育的种类主要有语言教育、游戏教育、礼仪教育、狩猎教育、采集教育、刀耕火种教育、捕血教育、手工业教育、畜牧业教育等九个方面。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教育争议——以怒江峡谷诸民族为例》(《思想战线》1998年第4期)李子贤文指出:令人担忧的民族文化现象(怒族为其中之一),传统的民俗活动及家教祭祀视已逐渐简化如丧葬、婚礼)或减少(如驱鬼),有的则已消亡(如祭猎神)。传统的口传文艺(如吟唱、讲述面临失传,作者认为应及时进行以下少数民族文化保存教育方式:建立博物馆即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教育基础;建立文化传习馆;保护少数民间艺人,让其传承下去;利用现代化手段,以录像、录音等方式保存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应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教育内容。
《怒族音乐舞蹈的艺术特点》(《民族文化》1987年第5期),李卫才文。该文从音乐民歌(即叙事歌、喜歌)、乐器、舞蹈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怒族民间艺术有摹仿动物声音及形态的特点。
《怒族的古曲舞蹈》(《民族文化》1983年第3期),文章认为,怒族的古典舞蹈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反映动物形态和动态的古典舞;一类是反映怒江生产生活实践的古典舞;另一类是“古战舞”,即表现怒族人民不暴强暴、英勇抵抗外族侵略的舞蹈。有关文章还有韦世林《怒族艺术中的幽默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该文从怒族的宗教艺术、民俗艺术、文化背景三个方面探讨了怒族在艺术中表现的幽默。
《怒族乐器嗒标》(《民族调查研究》1964年第3期)一文,介绍了怒族自制的弹拨乐器嗒标,对其制作方法、定音方法和弹奏曲调等进行了介绍。同时还提供了三首嗒标,弹奏曲。《怒族的民间器乐——达变》(《民族文化》1983年第4期)一文认为,“达变”是一种外形酷似琵琶的乐器,但它比琵琶小得多,只有琵琶的三分之一大小。
《“达比亚”、琵琶、“乌德”异同考——兼论四度定弦和声的起源》(《云南民族音乐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陈志新文,认为,“达比亚”是“小琵琶”,其它定弦方式很丰富,即定弦的任意性。但与琵琶的定弦方式和观念相去甚远,“达比亚”自有它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不是琵琶的遗制,甚至也不和琵琶同源,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只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史的一种“同步”现象。
《解放前基督教对怒族文化教育的影响》(《民族学调查研究》1996年第3期)一文认为,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性质本身就是文化侵略,但就怒族而言,在客观上推动怒族的文化教育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49年前的怒族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认为,解放前怒族教育与原始宗教活动相互交识,口耳相传以及模仿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此外还有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云南少数民族教育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介绍了有关怒族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改进措施和建议等。
 
第四节  史志概况类
 
《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今为怒江州福贡县系怒江州民国时期有关怒江情况文字记载的材料之一,为民国20年(1931年)铃印钞本,4.2万字。设沿革、地势、气候、物产、种族、言语、性质、风俗、生活、管辖、征收、武器、争斗、工艺、交易、开辟始未附殖边队军官题名录、设治、人口、司法附监狱、教育、建设、公安、军团、二十年之大事记录、社会概况、公路、仓储、度量衡、船溜、寺观、名胜、灾异、巫觋、上帕职员题名录等33项。较为全面记载了福贡境内傈僳、怒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福贡怒族以及怒江州历史现状有重要的资料价值。该书由保维德、号仲馨任内纂修。
《知子罗属地志说明书》为民国9年7日,莫舆衡等辑铃印钞本一册。知子罗为怒江州原碧江县,该书设了全境略图、名义、沿革、位置、疆界、面积、地质、地势、山脉、河湖泉、气候、物产、人口、产业、政治,古迹、地方志等。对了解和研究当时知子罗地区怒族情况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全书6500字。
《征集菖蒲桶沿边志》、《征集菖蒲桶沿边志》原为菖蒲桶(今贡山县)行政公署按民国年间云南省政府统一要求纂修写成的手稿本。是较为完整的志书。全书3.6万字,除缺(19集)外分沿革及政治、大事记、天文、地、职官、民政、司法、财政、官田、各机关田、教育、交通、农政、工业、商务、物产、氏族、方言、礼俗、宗教、轶事。所撰贡山资料全面系统,对研究贡山各民族人文地理,历史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原材料为旧草稿本,尚未成书。
《兰坪县治绘图地志说明书》,民国10年七月(1921年)知事赵耀基等辑,铃印钞本一册。书中关于民族种人说:怒人居怒江边与澜沧江相近,男女十岁后□刻刺龙风花纹,见之令骇异,男子发用绳束,高七八寸,妇女结麻布于腰,采黄连为主,茹毛饮血,好吃虫赢,其最远者,怒子,言语不通。
《开发怒江边陲之设想》该文写于民国30年,作者是杨庆云。此人于民国27年到怒江公干,对怒江的历史、现状特别是国际环境中的怒江了解较深,怀着优国优民的情丝撰献此文。文章根据怒江的实际及英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的事实以及一些国土将落入英人魔掌的残酷现实,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建议。该文对于研究民国开元至民国30年的怒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怒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本。《怒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秦和平、徐整运编写。设绪论、第一章古代的怒族、第二章近代的怒族、第三章建国前怒族社会的经济形态、第四章建国后怒族社会的发展、第五章社会组织、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该丛书是根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再版的要求修订的。本着“适当修订、适量续修”的原则,对有明显错误的内容、观点,表述进行更正,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就进行修订的。《怒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云南丛书、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也持此观点。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全书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第一编自然地理、第二编建置沿革、第三编人口、第四编民族、第五编语言文字、第六编宗教、第七编政务、第八编党群、第九编政法、第十编军事、第十一编边务、第十二编劳动人事、第十三编民政、第十四编教育、第十五编文化、第十六编科技、第十七编医疗卫生、第十八编经济管理、第十九编农业、第二十编工业、第二十一编林业、第二十二编水利电力、第二十三编交通运输、第二十四编邮政、第二十五编城建环保、第二十六编商品粮油、第二十七编乡镇企业、第二十八编财税、第二十九编人物,附录102章和680节。附有80张彩图。
志书上限起于发端,下限至2000年12月末。
该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怒江州的历史与现状,忠实地记录了怒江州各族人民世代奋斗、兴衰荣辱的斗争史、革命史和发展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
志书中,以怒族为一章,分七节介绍了怒江州境内怒族的源流分布、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婚姻家庭、礼仪习俗、节庆等,为了解和研究怒族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全书分上下两册,260余万字,民族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第1版,2006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印数1000册。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全书分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第一编地理、第二编人口民族、第三编政治、第四编经济、第五编文化、第六编人物、附录46章207节90多万字。县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理论为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了贡山这一方热土1百多年来兴衰起落的历程和不断发展的轨迹,全面重点记述了贡山县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客观准确地记述了贡山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曲折以及引以为戒的教训,还记述了众多有志于改变贡山面貌的仁人志士和献身敬业精神和业绩。
该志专设了怒族一章,记述了贡山境内怒族的源流、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文化、宗教方方面面的情况。
志书上限至追溯到本县自治之日起,下限到1995年。民族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第1版,2006年9月第1 次印刷,印数1600册。
《福贡县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福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该志上限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下限1986年。设凡例、概述、大事记、第一编地理、第二编政治、第三编经济、第四编文化、第五编民族宗教、第六编人物、41章145节,有图片113幅,86万字。该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福贡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情况作了全面的记述,对地理环境、地质资源、民族人口、宗教信仰、自然风貌、民风民情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记载,并着重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以及深刻教训,记述了具有福贡特色的边疆民族在改革开放中翻天覆地的变化状况。志书中专设怒族一章,记述了福贡境内怒族的源流、族称、人口分布、婚丧、语言文字,对了解怒族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6月第1    版,1999年6月第1次印刷,印数1200册。
《碧江县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怒江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设凡例、概述、大事记、第一编地理、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政治、第四编文化、第五编社会、第六编人物、附录共6编45章168节,72万字。附有碧江县政区图、32章图片。志书上限自设治至1912年始,下限到1986年12月25日撤销碧江县志。
该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记述全县建置、沿革、自然、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兴衰起伏;记述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英勇斗争,记述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各族人民完成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艰巨历程,讴歌了各族人民战天斗地与贫困落后作斗争的英雄业绩,同时也如实地记载了全县各项工作几经曲折和失误,以利于总结经验,接受教训。
该志较详细记述了怒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和民间艺术、文物古迹、石训、岩画、怒族火葬场,同时介绍了怒族源流、迁徙、丧葬服饰、饮食、居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对研究、了解碧江怒族的历史社会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
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1994年8月第1版,1994年8月第1次印刷,印数500册。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志书采用卷、章、节目结构,以卷统章、节目,29卷,上溯事物发端,下限至1995年,真实地记述了兰坪县域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志书中,专设一章介绍了兰坪县境内怒族的族源、社会形态、婚姻、丧葬、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方面的情况,并以图片介绍了怒族“祭山神”“阿楼西杯”、织麻、婚俗“跳菜舞”等风土人情。全书143万字。1993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印数3000册。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志》云南省地方志丛书怒江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怒江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全书设凡例、概述、第一章傈僳族、第二章怒族、第三章独龙族、第四章普米族、第五章彝族、第六章白族、第七章景颇族、第八章藏族、第九章汉族、第十章民族工作、第十一章重要人物、第十二章著名人物,共63节,图片44张,27万字。该志上限到中华民国设治始,下限至1990年。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全面地历史地准确地记载怒江州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中构成的社会经济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礼仪习俗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如实地记载了建国后党在怒江地区的民族工作、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方针和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客观地记述了4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艰苦进程。志书分7节33子目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怒江州境内怒族的源流、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文化、宗教,仅怒族一章字数达4万字,是了解民族的资料工具书。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1993年12月第1版,1993年12月第1次印刷,印数3000册,其中精装500册。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在人口中,记述了维西怒族是在清雍正八年(1730),今贡山、福贡境内的怒族派代表来到康普向女士千总禾娘上贡黄腊、麻布、山驴皮等物,要求接纳为民,经层层向上禀报,清廷允准,决定在怒江上游地区实行羁縻之制,将111个村寨划属维西土司弁目统管。此后,怒族人口逐渐入县境,与傈僳族掺杂而居。他们多数住在澜沧江西岸的山区,后来有些人陆续迁移到江东一带。多数人居住在白济汛乡内,其次分布在叶技、康普、巴迪等乡。此外,在该志中还记述了怒族人口在流入县境之前的社会形态、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据统计,维西怒族在1957年为606人,占0.7%;1964年602人,占0.67%;1952年710人,占0.6%;1990年524人,占0.39%。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新编怒江风物志》赵伯乐主编,设怒江概览、风景名胜、边陲重镇、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节庆、风味特产、奇花异木、珍禽异兽、交通与旅游服务。本书全面、祥实地介绍了怒江州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风物特产,对宣传怒江、让怒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书27万余字,45张照片。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印数5000册。2000年6月第1版,2000年6月第1次印刷。
《兰坪县怒族志》(初稿)李绍恩执笔,全书分地理环境及人口、族源、语言、社会形态、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节日、节日禁忌、古代民族关系和武器、文化、教育卫生、宗教信仰、1950—1985年民族干部成长情况、著名人物共13节,若干目和子目,共3.9万字,较完整地记述了兰坪怒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材料,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为了解兰坪怒族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该书为1990年油印本,是兰坪县志中的怒族部分。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
全书设第一章怒江州概述、第二章生活生产遗址、第三章墓葬、第四章岩画、碑刻摩崖石刻壁刻及其他石刻,第五章古建筑及其遗址,第六章古渡口、古桥、关隘、古道,第七章近现代史迹,第八章民族传统聚落,第九章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场,第十章馆藏文物一览表,第十一章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第十二章文物管理机构人员一览表,第十三章文物大事记、文物工作大事记共13章35节。
该志详细地记载了怒江地区古代选址、墓葬、古建筑、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纪念址、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物(飞机)、中国共产党革命纪念会址及纪念建筑物、古渡口、古桥、关溢、古道、岩画碑刻、摩崖题刻、民族自然生态村、文物工作大事记,并附了非常珍贵的图片资料,为外界了解怒江,认识怒江,研究怒江州境内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名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该地名志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图、前言、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概况、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企事业单位、人工建筑物、自然地理实体、附录。
该书共录地名934条,其中行政区划和居民点(自然村、废村、农点)347条,企事业单位9条,人工建筑地43条,自然地理实体535条,在各类地名中,独龙语362条,怒语266条,傈僳语221条,怒傈混合语31条,藏语29条,民族语地名条数总地名条数的97.23%。本志所录的地名范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1971年绘制出版的1:5万地形图为兰本,除将一地多名的地名加以合并外,其余的全部录用,同时还收录了图上未标注的地名74条。1988年8月出版(内部资料),印数1550册。
《云南省福贡县地名志》,福贡县人民政府编。主编:普利颜、顾建中。该书设前言、福贡县行政区划表、福贡县概况、行政区划及居民点、企事业单位、人工建筑物、自然地理实体及附录。该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福贡县地名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工具书,较祥细地记载了本县所辖地域内地名的来源含义及其演变过程,是一部增强对地方历史,风土人情的社会经济再认识的乡土教材,是便利于边疆历史学、地理学、语言文学、民族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地方文献。本志共辑录了1217条地名,包括县名1条,乡名6条,镇名1条,待道名10条,村办事处57条,自然村名623条,片村名5条,废村名22条,农点16条,企事业单位31条,人工建筑物111条,自然地理实体334条。在各类地名中,傈僳语873条,怒语161条,傈怒混合语36条,语别不清的59条。同时还辑录了福贡县地图、县、乡(镇)概况、怒江概况,20张珍贵图片。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印数1000册,1995年7月第1次印刷。
《云南省碧江县地名志》,碧江县人民政府编,设前言、碧江县概况、行政区划、自然村、企事业单位、人工建筑物、自然地理实体和附录。共收录行政区划和居民点名称400条,其中县名1条、行政区划名称5条、乡名称38条、区属镇名称1条、自然村(包括自然镇、部村、农点)361条。独立存在、具有重要地名意义的企事业单位名称5条、人工建筑物名称15条、自然地理实体178条,其它10条。全县地名总条数中,少数民族地名语590条,占96.09%,其中:傈僳语地名397条,怒语地名124条,白族语地名62条,怒傈混合语7条,语别不清的3条。地名的来历有以山水地貌命名的236条,以人命名的40条,以姓氏命名的6条,以氏族族称命名的13条,以神话传说命名的3条,派生地名42条,未查清来历含义的3条,其它271条。35张黑白珍贵照片和碧江县地图。1985年9月出版(内部资料)。
《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名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该志设有关于颁发标准地名的通知、前言、凡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图,兰坪概况、照片、行政区划和自然村、企事业单位、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实体,共录地名1408条,其中行政区划113条(县1条、乡镇8条、村公所办事处104条),自然村822条(包括废村40条);行政事业单位57条;人工建筑96条;自然地名实体319条和名胜古迹1条。每条地名都按标准名称,汉语拼音、所处方位、语别、含意译释和名称来历等顺序,词条式地列述。附有1:5万(兰坪地图)1张、古地图1张,并选录了反映本县山水地貌、自然生态以及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和风情习俗等照片15张。是一部正式出版的地名志,是集科学性、知识性、资料性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地名工具书。1990年1月出版,(内部资料)。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教育志》云南省地方走丛书,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教育委员会编。该志设概述、大事记。旧制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师范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育卫生教育、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教育行政、招生与分配、教育经费、校舍与设备,教师、党群组织一人物、附录等20章,较全面地记述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其中中小学教育也涉及到了贡山、福贡、兰坪怒族的教育发展情况。全书83万字,1998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印数1500册。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教育志》云南地方志丛书。陶天麟主编,该书从大事记、概述、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社会教育、教育管理、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经费、勤工俭学等13个方面介绍了1910年以来,贡山县教育情况,其中包括了怒族教育的细节。1995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怒族教育史》陶天麟著,全书分概况、怒放的原始教育、怒族学校教育的产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教育及怒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教育等几个部分。该书对有史可考的一千多年的怒族教育史进行了全面地记述,在原始教育及学校教育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为民族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该书是第一部怒族教育史方面的专著。1999年,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怒族文化史》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丛书,陶天麟著,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出版社编,该书是一部史论结合的怒族文化专著。
该书分历史源流、社会形态及其演变,各种经济类型的发展与演变、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知识技能与文化传承,科学技术与传统体育、文物古迹共10章、30节、59个子日,对怒族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全节26万字,1997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印数1000册。
《怒族历史与文化》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学研究院编,赵沛曦、张波著。该书设第一章峡谷深处独具特色的勤劳民族、第二章怒江及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第三章原始农业与采集及狩猎并重生产、第四章不断解体的原始公社、第五章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第六章怒族人家的及食住行、第七章情趣淳厚的风俗习惯、第八章神秘多样的宗教信仰、第九章彬彬有礼的民族、第十章团结互助奔小康、第十一章今非昔比实现历史性跨越。该书对怒族的生态环境、人口及其分布、历史源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宗教道德、语言文字、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民族交往等进行了方方面面的阐述,客观系统地展示了怒族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的方方面面。全书18万字,119幅照片。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印数5000册。2007年8月第1次印刷。
全书14万字,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4月第1版,2008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印数2000册。
《贡山风土人情》该文的作者系贡山设治局的局长陈应昌。成文于1934年。全文分地势、气候、大事记、管辖征收、地质、怒山山脉、高黎贡山山脉、怒江水系、俅江水系、形势、村落、寺观、职官、官署、户口、教育、农时、养蜂、畋猎、生活状况、方言、婚嫁、丧礼等23个部分。全文约8000余字,简单地对贡山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作了记述。它对研究贡山的历史及对阿龙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价值。
《“三江并流”区的怒族人家》,李月英著,该书只涉及研究贡山怒族阿怒支系。全书分上篇怒族支系阿怒概况,第一章怒族支系阿怒源流考、第二章阿怒的物质生活状况、第三章阿怒的精神文化现象;下篇怒族支系阿怒实证调查,第四章走进阿怒人的社区、第五章贡山阿怒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调查报告、第六章贡山——西藏察瓦隆古道的民族学考察、第七章田野考察日记、第八章茶马古道与民族走廊的文化交融——以西藏察隅县的一个怒族村寨为视点,较完整地贡山怒族的族源与迁徒、历代行政隶属、居住生态、生计方式、住屋形态、服饰、饮食、交通运载方式、各种家教、仙女节以及实证调查。152张黑白照片、35万字,该书为了解和研究怒族支系阿怒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怒族研究》云南民族学会怒族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创刊于2005年12月,为内部刊物。首期刊物设有文献档案、学会工作动态、学术交流(论坛)、社会调研、民风民俗等栏目,该刊物是研究怒族、研究怒族方方面面,相互交流的园地。每年发行1册,发行量600册。字数每期约13万字。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概况》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地方概况丛书(修订本),《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编写组编写。该修订本设第一章地理环境、第二章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第三章民族区域自治、第四章农业、第五章工业、第六章交通通讯、第七章财政金融、第八章贸易、第九章旅游、第十章对外开放、第十一章社会事业、第十二章城乡建设、第十三章环境保护,53节万字。附有19张图片及行政区划图。
概况一书记载和介绍了怒族源流、人口分布、语言文字、自然历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本次修订,在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本,增加新内容的总原则下,以补为主,重点补充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自治州经济社会方面的内容,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展示山川风貌、物产资源、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4月第1版,2008年4月第1次印刷,印数1800。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情知识300题》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委宣传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委讲师团编、主编李绍恩。该书分概述、自然地理(7题)、历史沿革及历史事件(69题、社会事业(86题)、民族与宗教(26题)、民族经济(92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15题)、名特优产品(8题)、著名历史人物(3题),几乎涵盖了怒江州情的各个侧而,是一本较好的、新颖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是一本完整、系统地介绍怒江州州情的普及读物,是各族干部、群众、青年、学者学习研究州情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是一本让外界了解怒江研究怒江的对外交流的宣传品,并可作为怒江州各种中专学校、中小学校的乡土教材。该书中对怒族的服饰、怒族的烹调方法、住房、交通工具、自然历法、节日、语系、语支、记录方式、民族、舞蹈、乐器、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作了介绍。全书12万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4500册,1997年3月北京第1次印刷。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资源》《云南资源》CD—ROM多媒体电子信息光盘,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员会办公室编制。主编:李福珊,执行主编:李道生。该书设视频设计、解说词部分、文字部分、图片部分。文字部分共设了怒江资源概况、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能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怒江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共10个部分,集中反映了怒江州资源及其它资源的蕴藏状况、开发利用的历史、现状和前景,介绍引进资金、技术开发资源的投资环境、优势政策。它是本州各种资源的百科全书,是本州各人民政府进行宏观决策和国内外经济、实业界人士研究怒江经济的可靠资源工具书,同时也是广大关心怒江人士和到怒江进行资源开发投资客商的不可缺少的指南。
本书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资源》电子光盘的文字稿本,未编入光盘的视频、音乐、图片部分。该书印数200册,2000年9月第1次印刷。
《走进怒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宣传画册,中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委员会、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编、主编:司忠诚。该画册以发现怒江、见证怒江、美丽怒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党和国家对地处边远地方的远方沃土的殷殷关切之情,如实写照了怒江各族儿女在恶劣环境下如“上刀山、下火海”般勇于追求的信心、勇气和魄力,浓缩地展示了怒江50年里所取得的跨世纪建设成就,同时也展现了怒江发展的无限魅力,见证了宁静浪漫和封闭贫困的漫长历史,也见证了在这时期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现实和幸福,附121张图片。2004年10月出版。
 
阅读次数:2394
发表评论:
现在有 0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标    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查看所有评论     
 
 上一篇文章:怒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下一篇文章:怒族民俗文化研究——以仙女节为例
文章搜索
关键字:
天气预报
怒族歌曲-怒族服饰-怒族舞蹈-怒族节日-怒族酒歌-怒族文化-怒族研究-怒族自治县-飞来石-怒族乡-怒语-路怒族-怒族仙女节-怒族图片-哦得得-怒江
copyright © 2007 Nuzu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怒族人民信息港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怒江州福贡县民族生态园哦得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988626976  传真: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邮箱: odede@qq.com   滇ICP备0800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