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怒族研究  >>>   我对怒苏一词的理解
我对怒苏一词的理解
本文由 阿弟•杨兴华 发表    来源:怒族人民信息港    2010/8/2 13:07:03  
     故乡普洛扛带交是匹河怒族乡的一个村民小组,他依山伴水,前面是滚滚南流的怒江,背后是巍峨的怒山,坐落在匹河怒族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面直距四公里左右处的一个台地上。从我家小院坝就能看到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的峡谷山寨,其间有森林、耕地、和多脚木竹楼。它们分别在西面的托坪纳甲﹙腊甲底﹚、闹包﹙色德﹚、涛标﹙托坪﹚;西南面是泸水县洛本卓的布登、俄嘎、卓旺;西北部架究、棉谷、瓦娃。居民不过200多户,人口除常见的500多本村人外,几乎没见过其他人。这就是没走出故乡扛带交的我少年时的记忆和印象,对民族的认识在脑海中几乎是空白。只是片面地认为,只有怒苏﹙怒族﹚、傈斯﹙傈僳族﹚、妙﹙勒墨族﹚和汉族,人数上认为怒族最多,汉族最少。当时,我们寨子怒族多,汉族就我妈一人,傈僳不过四、五户,勒墨族只听说过。其实不然,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我把人口多的当做是人口少的,少的当做是多的,在中国汉族无疑是人口最多的,在怒江主体民族傈僳族人口最多,而怒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从全国到全省都是最少的。说句实在话,我对“怒族”一词的了解,虽我生在怒族家里、长在怒族村里,祖祖辈辈都为怒族,但到年岁四十,也惨阅了一些相关记载有“怒族”的资料后才略懂一点。
      怒苏,从64 代家谱推算,约到1960年时,怒苏一在怒江这块热土上已生息繁衍了1600多年的历史。我第一次看到“怒苏”一词是在有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著的《少数民族史志丛书·怒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中的“壹、怒族的人口分布、地理坏境和语言”处,其内容是这样叙述的: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县)、“阿怒”(福贡县)或“怒”、“阿龙”(贡山县)……。其次是在由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的《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怒族文化大观》第一章  “渊源历史”部分的总述中看到:怒族主要由子称“诺柔”、“诺苏”、“阿龙”、“阿侬”此四个部分组成。这一记载中也阐明了“诺苏”、“怒苏”居原碧江县,“阿龙”居贡山县和西藏察隅县,“阿侬”居架科底、上帕、鹿马登乡,“诺柔”居兰坪兔俄乡和泸水县鲁掌。缅甸克钦邦北部山区也有怒族,属怒苏部分。由此可见,怒族居住相对集中在“三江并流”核心区域,北到西藏察隅 县察瓦隆,南到怒江泸水县鲁掌,西到与怒江相邻的缅甸北部的克钦邦,人口不多,国内人口仅有27000多人,其中,匹河怒苏近10000多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据匹河老人讲:在解放前,我们怒苏都习惯居住在山上或半山腰上,而怒苏说居住在山上的人是“闹苏”,怒苏说“山”为“闹”、说“人”为“苏”,后音变说成“怒苏”。为此,我个人认为“怒苏”一词,以前是指山里的或住在山上的人,是怒苏介绍自己是山里人时用的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怒苏”就是“山里人、山上人”,即“怒人”,我们自称的“怒苏”表达的也是这层意思。再把“怒(山、山里、山上)”看作一个民族,并加个“族”字,就成了“怒族人”。“怒苏”作为民族,是住在山上里的人长期以来自己自称“怒苏”的过程中形成的。
阅读次数:2866
发表评论:
现在有 0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标    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查看所有评论     
 
 上一篇文章:神奇的怒族岩壁画
 下一篇文章:怒语“旗帜”为“极给”
文章搜索
关键字:
天气预报
怒族歌曲-怒族服饰-怒族舞蹈-怒族节日-怒族酒歌-怒族文化-怒族研究-怒族自治县-飞来石-怒族乡-怒语-路怒族-怒族仙女节-怒族图片-哦得得-怒江
copyright © 2007 Nuzu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怒族人民信息港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怒江州福贡县民族生态园哦得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988626976  传真: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邮箱: odede@qq.com   滇ICP备0800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