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乐器“叽味”,我略懂一些。我父亲是编织“喷”(竹篓,傈僳语为怒迪,是怒语的竹篓之意),制作“叽味”,编织簸箕为生的。我制作“叽味”是他老人家传授的。记得他在世能制作编织时,村里的年轻姑娘常来找他要,后来,他离开人世后,是我接他的班。制作工序相当简单,不怎么复杂,但又需要相当谨慎。
“叽味”制作分三部分:1、先砍好筋竹晒干;2、划开筋竹削成片;3、雕音槽音舌。到第三步骤是精工细活,边试吹奏边加工,并边定音位。因为叽味一般有三个音,高、中、低等。只要先加工制造出一支定了音位,其他两支就好定了,加工方法与前一支一样。
“叽味”种类分为单支,三支。单支的叫南叽味(怒语),南是怒语“拉”一词的音和意;叽是怒语“短”一词。味是与怒语“蛇”一词同音。三支的叫则叽味(怒语),则是怒语“桥”一词的音;叽是怒语“短”一词的音;味一词与上面的解说一样。知子罗一带把单支的喊作龙叽味(怒语),龙是怒语“拉”一词的音和意,叽和味字与以上的解说一样。三支为点登也,点与怒语的“地方”一词的音,登与怒语的“你们的”一词同音,也和怒语的“走”一词同音。三支的还有一种说法叫共给,共和怒语的一口猪的“口”同音,共给是弹奏时发出的音为“共给”,且发出的音相当好听。所以,以发出的声音命名有三支叽味的为共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