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怒族供求  >>>   关于请求赞助实施“抢救、保护和开发怒族传统文化”项目经费的报
关于请求赞助实施“抢救、保护和开发怒族传统文化”项目经费的报
本文由 怒族人民信息港 发表    来源:怒族人民信息港    2008/8/10 10:56:35  

  

关于请求赞助实施“抢救、保护和开发怒族传统文化”项目经费的报告


      怒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使用语种最多的民族之一,总人口27500多人,是典型的少、小民族。主要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属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怒族居住区还是人文资源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是历史上滇川藏三省(区)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备受国际学术文化界重视的“喜玛拉雅山文化带”的重要区域,在世界文化历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怒族作为怒江大峡谷最早的居民和开拓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他们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而且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精神财富——独特的怒族传统文化。
    由于历史等原因,怒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下,新中国成立前,怒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低下,交通闭塞。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怒族的经济有所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至今仍然处于贫困线以下,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潮流加速了人们对资源的滥用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文化发展方面,由于受工业社会文化潮流的冲击,在怒族的青年一代中已有一批现代的赶潮人、影视追星族,卡拉OK、桌球等在怒族聚居的中心地带广泛地存在并磁铁般地吸引着年轻一代。这对怒族的发展而言,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由于怒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汉文献史籍记载怒族的内容少之又少,千百年来,怒族的历史文化均靠口耳相传。这就决定了怒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史随人亡”的特点。而今,出生于20世纪初期仍健在的老人已越来越少,原来精通怒族历史文化的老巫师、头人则更是凤毛麟角,怒族的传统文化正在大量流失。如不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怒族的传统文化诸如语言、服饰、民居、饮食、歌舞艺术、婚丧葬礼、工艺等文化遗产将在20~30年间消失。这对怒族的“社会发展史活化石”地位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个严重的威胁。抢救怒族传统文化与抢救濒危物种相比,意义同等重要。同时,它还是滇西北以民族文化发展为重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前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蓬勃发展滇西北旅游热潮能否可持久的要害问题。
    为此,经云南民族学会怒族学专业委员会多次研究,决定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抢救、保护怒族传统文化:
    课题一:编撰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怒族研究》
    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全面系统、原汁原味地抢救、记录怒族传统文化。该书拟定200万字,100~200张精美彩照。 出版经费以印5000册计,需30万元,拍照和入村寨调查经费10万元,稿酬不计不付,共计40万元。
    课题二:摄制一部《怒族传统文化实录》多媒体声像制品
    怒族没有文字,自古以来,传统文化传承均是口耳相传,故怒族文化现象具有“史随人亡”的特点。因此,拟用现代媒体,记录濒临消亡的怒族传统文化,将怒族的语言、服饰、民居、饮食、歌舞艺术、婚丧葬礼、工艺等动态定格,制成一部“怒族文化实录”,供今后逐步研究。
    为做好这项工作,需购置专业摄像机,辅助材料及摄制制作工时费共20万元。
  课题三:建立一个“怒族文化村”
  采用原汁原味的怒族民居建筑,将怒族四个支系的传统习俗文化汇集于一村保存。使怒族村变成活的“怒族博物馆”、“学术研究基地”和“旅游景点”。
    怒族文化村占地8亩,土地征用费24万元。村内将四个支系的传统民居都建起来,预计需经费80万元;文物收集费10万元,合计114万元。(详细情况见“项目报告书”)以上三项课题合计经费174万元。
     怒族学会是民间社团组织,财政不拨款,没有固定的研究经费来源。学会每开展一项工作都需要向有关部门、企业单位和老上级、老朋友开口求助。怒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小少民族之一。怒族群众还处于整体贫困的状况。本民族地区既没有企业,更没有本民族的企业家之类的有经济实力的人物来赞助,无法筹措实施这三个项目的资金,完成怒族同胞的心愿。因此,恳请关注怒族问题的企业家,有识之士和朋友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赞助,居住在中国境内的27500多怒族人民将非常感谢,并会铭记史册。

                                                                             怒族研究委员会

 

                         项目报告书

                                      关于怒族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的报告
    一、研究课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经济和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国际国内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经济越
发达,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就会相对的减弱,甚至消失。因此,我们有责任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同时,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提出对怒族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初衷。
    怒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使用语种最多的民族之一。总人口有27500多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另有少部分还居住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和灵芝地区。怒族所生活和繁衍的地区,属全球生物和人文资源多样性最为丰富而典型的地区之一,是备受国际学术文化界重视的“喜马拉雅周边文化带”的重要区域;在世界文化历史中具有特殊地位,是世界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
    作为怒江峡谷最早的居民和开拓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怒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创造了悠久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灿烂的奇葩。怒族传统文化占有其独特的地位。然而,自古以来怒族没有文字,怒族历史文化均靠“口耳相传”。历代汉字文献对怒族的记载又很少,给研究和继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20世纪初以前出生的精通怒族历史文化的老巫师、老民间艺人大多已过世,怒族传统文化正面临“史随人亡”的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整理和保护,怒族的传统文化,诸如语言、民居、民风民俗、服饰、饮食、歌舞、艺术宗教等将在20一30年内大部分消失。这对怒族的“社会发展史的活化石”地位及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同时,它将影响滇西北以民族文化发展为重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滇西北以民族文化和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热潮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趁极少的怒族老巫师、老艺人健在,怒族传统文化尚未完全整合时,尽快抢救整理和记录怒族传统历史文化。为此,云南民族学会怒族研究委员会经过多次研究,决定组织专家在收集整理研究地基础上,编辑一部图文并茂的专著___《中国怒族研究》,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怒族传统历史文化真实全面地记录保存下来,供后人研究;
   

 二、研究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来,一批民族问题研究专家对怒族进行了长期不懈地调查研究。到目前为止,据不全统计,涉及怒族的研究成果已达100多万字,而且怒族也有了自己的研究人员。根据现有条件,我们有充分的把握做好这个研究课题。

三、研究提纲

第一章怒族的历史源流
    第一节族源及迁徙路径
    (一)、阿龙的族源及迁徙路径
    (二)、阿怒的族源及迁徙路径
    (三)、怒苏的族源及迁徙路径   
    (四)、柔若的族源及迁徙路径
   第二节人口及生存环境
   (一)、人口及其分布
   (二)、气候资源
   (三)、人口与动植物资源、水利资源及矿产资源的互动
   (四)、人口与交通
   (五)、并存民族的交往
第二章社会形态及其演变
   第一节各氏族、胞族、宗教、家庭及村社组织的演变
   第二节强化组织手段及能量的汇聚
   (一)、强化组织手段
   (二)、能量的汇聚与使用
第三章各种经济类型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生产工具的演变
   第二节采集与狩猎技术
   第三节刀耕火种与生态
   第四节手工业、商业及其他经济类型
第四章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
   第一节语言
    (一)、阿龙语
    (二)、阿怒语
    (三)、怒苏语
    (四)、柔若语
   第二节怒文
第五章宗教文化
   第一节原始宗教
   第二节外来宗教及其对怒族的影响
第六章风俗习惯
    第一节物质消费习俗
    (一)、饮食文化
    (二)、居住习俗
    (三)、服饰文化
   第二节人际交往习俗
   (一)、礼仪与精神文明建设
   (二)、亲属称谓
   (三)、命名习俗
  (四)、丧葬习俗
   第三节繁衍习俗
    (一)、各支系的婚俗及改良
    (二)、生育习俗与人口素质的提高
    (三)、财产继承法则
    第四节节日集会与民族文化的弘扬
第七章文学艺术
    第一节  民间文学
    (一)、民间文学
    (二)、民间故事
    (三)、民间诗歌和谚语
    第二节作家文学
    第三节艺术
    (一)、音乐
    (二)、乐器
    (三)、舞蹈
    第四节传统工艺
    (一)、陶艺
    (二)、铜铸工艺
    (三)、编织工艺
   (四)、纺织工艺
   (五)、印染工艺
   (六)、绘画
第八章教育
    第一节原始教育
    第二节学校教育的产生
    第三节  1949年后的教育
第九章科学技术与传统体育
    第一节古代科技
    第二节现代科技
    第三节传统医学
    第四节现代医学
    第五节传统体育
    第六节现代体育
第十章传统文化资源及民间艺人的分布与保护
 

四、经费预算:
 

    该书拟计写200万字,100—200张彩照。出版印刷经费以印5000册计需30万元。拍照和入村寨调查费10万元,共40万元。
   

 五、课题执行单位,总负责人
   

    (1)课题执行单位
             怒族人民信息港

    (2)课题总负责人:
                         吴建刚

                           怒族人民信息港创始人、站长                           

    拍摄《怒族传统文化实录》提纲

一、提出课题的背景:
    怒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很少的特有民族。作为怒江峡谷最早的居民和开拓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其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56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灿烂奇葩。尤其是三江并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载入人类史册,怒族传统文化占有其独特的地位。然而,怒族没有文字,自古以来,怒族的传统文化均靠“口耳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怒族文化正面临“史随人亡”的问题。20世纪初以前出身的精通怒族历史文化的老巫师,老民间艺人大多已过世,如不想办法及时抢救和保护,怒族的传统文化,诸如:服饰、语言、民居、歌舞、艺术、民俗、宗教等将在20一30年内大部分消失。这对怒族的“社会发展史的活化石”地位及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个严重的威胁。因此,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趁极少的怒族老巫师、老艺人健在,传统文化尚未完全整合时,尽快抢救怒族传统文化。而抢救保护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采取影视、影像等现代手段,以动感形式把怒族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拍摄记录下来,供后人研究。
二、拍摄内容:
1、民族节日
    仙女节、汝明期节、汝为节、夸白节、尝新节
2、婚俗
    阿龙、阿怒、怒苏和柔若四个支系婚俗
3、丧葬
    阿龙、阿怒、怒苏和柔若四个支系的丧葬习俗
4、服饰
    阿龙、阿怒、柔若三个支系的不同服饰。儿童装、青年装、老年装、节日装、劳动装、休闲装等(包括:各种儿童帽、邦腿、脚套、手饰、头饰、胸饰)
5、民间工艺
    (1)竹编工艺:箭、箭包、竹勺、竹盆、草席、菠箕、堆萝(责)、棕衣、草帽、蔑巴、竹同、康启、龙比、康比、让要、转扇等。
    (2)木制工艺:木桶、木盆、木碗、木勺、犁架、犁耙、刀套、弩刀、纺车、织布架、达弓、穿梭等。
    (3)纺织加工工艺:种麻、收麻、制麻、搓麻、煮麻、洗麻、染色、织布、逢制成衣等。
    (4)陶制工艺:土锅、土罐。
    (5)金属工艺:刀、犁头、镰刀、斧头等。
    (6)乐器工艺:琵琶、口弦、竹笛等。
6、祭事活动:
7、音乐、舞蹈
8、饮食文化:
    (1)包谷沙、荞米的加工过程。
    (2)包谷稀饭、肉拌饭、菜拌饭、阿门友、珍珍、石片耙耙、粗酒、咕嘟酒和夏拉的煮制过程。
三、拍摄地点
    地点:福贡、贡山、泸水和兰坪四县;迪庆州维西县和德钦县境内。
四、经费预算
    影像资料片拟分9个专题拍摄,每个专题约100分钟,共900分钟。经费预算约需20万元。其中:
    (1)制作费~10万元    ,
    (2)拍摄费:5万元
    (3)材料费:5万元
五、课题执行单位、总负责人
    (1)执行单位:怒族人民信息港

    (2)总负责人:
                     吴建刚

                     怒族人民信息港创始人、站长        

                               创建《怒族文化村》提纲

     创建《怒族文化村》采用原汁原味的怒族民居建筑,将怒族四个支系的传统习俗文化汇集于一村保存。使怒族村变成活的“怒族博物馆”、“学术研究基地”和“旅游景点”。
1.思路:
  老母登村是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的一个行政村,座落在海拔1600M-1800M的碧罗雪山半山腰上。在该村建立一个怒族文化村,将怒族四个支系的传统习俗文化汇集于此,使怒族村变成活的“怒族博物馆”非常有价值。在该村建立怒族文化村有极为优越的条件:
(1)、该村自古以来是较大的怒族聚居地,总人口近3000人,都是怒族,是目前保存怒族传统习俗文化最完整的一个村。
(2)、该村水源充足,通公路,通电,建立了地面卫星接收站,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通信电话。
(3)、该村位于怒江峡谷中段,碧罗雪山半山腰。平均海拔1800M,对面是著名的高黎贡山山脉。从这里可以极好地欣赏到高黎贡山和怒江峡谷的典型风貌。该
村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老母登茶美名远扬。从老母登村沿林区公路可以到碧罗雪山高山湖泊的探险旅游,也十分方便可行。因此,在此建立怒族文化村,不仅可将怒族四个支系的传统文化汇集于一村加以保护。更重要的是该村的建立还可为学术研究提供方便。换言之,文化村不仅具有活的“怒族博物馆”的功能,还有“学术研究基地”、“旅游景点”等功能。不仅能较好地保存怒族传统文化,还能使该村的怒族群众在保护传统文化时获益,脱贫致富。
2.实施方案及预算:
   怒族文化村占地8亩,土地征用费24万元。村内将四个支系的传统民居都建起来,预计需经费80万元;文物收集费10万元,合计114万元。
3.课题执行单位、总负责人
(1)执行单位:
                    怒族人民信息港

(2)总负责人:
                     吴建刚

                    怒族人民信息港创始人、站长        

有意赞助与合作的朋友请联系本站:

电话:0886-3411927     13988626976

QQ:343670591

E-mail:odede@qq.com

阅读次数:10654
发表评论:
现在有 0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标    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查看所有评论     
 
 上一篇文章: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供兰花——福梅
文章搜索
关键字:
天气预报
怒族歌曲-怒族服饰-怒族舞蹈-怒族节日-怒族酒歌-怒族文化-怒族研究-怒族自治县-飞来石-怒族乡-怒语-路怒族-怒族仙女节-怒族图片-哦得得-怒江
copyright © 2007 Nuzu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怒族人民信息港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怒江州福贡县民族生态园哦得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988626976  传真: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邮箱: odede@qq.com   滇ICP备0800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