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怒族人物  >>>   一片真心为他人
一片真心为他人
本文由 怒族人民信息港 发表    来源:怒族人民信息港    2008/3/24 19:19:38  

                                                       一片真心为他人
                                                                              —记怒族老中医根地荣
                                            李金荣

  “人家找上门来需要我们来帮助.我们怎好推辞呢,能帮人处且帮人,别总是担心我的身体。”每天我们劝老父亲珍惜自己的健康,不要为了别人过度操劳奔波时父亲总对我们说这句话。“能帮人处且帮人”也是父亲大半生实践和奉行的做人准则。
    我的父亲原名李新.是怒族民间老中医。他出生在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一个贫穷的怒族家庭。父亲除了能为人打针输液,针炙拔罐,开常规西药处方,做一般性的外科手术.能使用和采集上百种中草药,懂得一整套中医诊断理论外.尤其擅长医治骨伤和跌打劳伤,他的医术在当地颇有名气。说不清父亲一生医治过多少个病人,为多少人复过位、接过骨、疗过伤、解除过病痛。在我二十几年的人生之旅中,总是见到许许多多的病人满怀希望而来,康复满意而归。有的称我父亲是大恩人.有的送来了锦旗,有的放着鞭炮来向父亲致谢,有的把我的父亲认作干爹……这些病人有本村的乡亲,有来自七里八乡的怒族人、傈僳人、白族人,有来自州府县城的机关干部、企业职工、部队官兵和工人学生,有贡山、兰坪、泸水县人,有远道而来的丽江、大理、保山人以及来怒江打工的四川人、湖南人,还有来怒江探亲访友的缅甸边民……
    父亲行医纯属偶然。那是有一年,我们村有一个叫伍金妞的小女孩在找猪草时被滚石砸断了腿。由于当时她家里很贫穷。没钱到医院医治.她的双亲只好眼巴巴的看着女儿无奈的忍受着剧痛,在不得已之际,带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父亲。
    此前。祖父曾经教过父亲一些祖传药方.父亲还从别人那儿学过一点中医诊治知识.父亲对药学悟性较好,加上他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一套中医诊治方法。为了实验自己的药方是否有效,他曾经打断鸡、狗的脚,并医治好它们。通过实验成功,才医治病人。伍金妞是父亲第一个医治好的病人。父亲拿出祖传的药方.给伍金妞包上.想不到没过多久,伍金妞快残废的腿被父亲奇迹般地医治好了,并恢复得完好如初。从此,父亲的名声在村里传扬开来。以后经过多次的临床诊治,父亲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医术越来越好。成了村里出名的接骨医生。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便有络绎不绝的病人来找父亲求医了,从此也就开始了父亲的行医生涯。
    父亲在行医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他对学习有一股孜孜不倦的精神.对中草药喜探究、善摸索,并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注重临床实验.找出诊治的客观规律,.父亲参加过由卫生系统举办的中西医诊治培训班,并获得过行医证。等到后来当上村里的赤脚医生(卫生员)后,父亲已经成为有一定的中西医理论造诣、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过硬的怒族老中医了。在匹河区(乡)举办的中草药培训班上,他当过主讲教师。
    解放前,父亲曾经读过5年书,在当时算是个少有的怒族小秀才了。怒族老知识分子老姆登的窦桂生和很多在碧江工作的老干部曾经教过我父亲。解放后,父亲和同村的拉白(担任过碧江工交局副局长)曾被推荐到中央民族学院读书,到县里报到后,只等贡山的同学一起赴京了,可是由于当时交通不便,父亲他们在州府碧江等了贡山同学好几天。当时县长张旭同志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父亲和拉白说:“小鬼.你们到北京后会不会想父母亲,毕业后能
不能一辈子在昆明工作直到头发白为止,都不后悔?”父亲和拉白听后,心里担忧起来,担心他们以后再也见不到父母亲了。在父亲的怂恿下.拉白跟他趁夜晚三点连夜跑回了家。当时少数民族参加学习和参加工作都是以自愿为原则.父亲和拉白跑回来后,县里再没有找父亲他们送北京学习了,父亲也就失去了一次人生最好的求学机会。他的老朋友拉白至今对此还“耿耿于怀”。
    但命运之神并没有就此遗弃父亲.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父亲到县城当了炊事员,之后当过宪兵队员、民兵排长、原碧江县水电局测量队第二组组长。1957年12月到1958年.父亲在原碧江水电局测量队工作期间,全县掀起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测量队第二组的组长,父亲参与测量了嘎打、里吾底、亚谷、架科村、阿达村、果科村、甲怒村、勒墨然卡、老姆登等村的多条水沟。如果不是家庭拖累,父亲就不会离开工作岗位。那一年由于祖父早逝,祖母身体不好,在祖母的乞求下,父亲离开了心爱的岗位。
    父亲回到农村,又继续钻研药理知识,继续行医治病、救死扶伤,过着半耕半医的生活。在这期间,父亲当过村药材场场长、老姆登茶场场长、老姆登红卫队队长、村赤脚医生(村卫生员)。很多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都纷纷来父亲处就医。由于部队战士支农和训练任务重.经常有人摔伤扭伤,跌伤压伤,都被父亲一一医治好.所以许多领导官兵都十分尊敬我父亲,我父亲同他们的关系很好。7625部队的团长政委在每次“八一节”到来之际,都来邀请我父亲,把我父亲当作贵宾对待;曾任碧江县委书记、州人大主任的杨六三被父亲治好骨伤后。把我父亲称作“又医病又喂包谷稀饭不要一分钱的怒族医生”。
    1961年2月,在原碧江商业局的组织下,父亲参与创办了老姆登药材场。老姆登药材场在老姆登村东北角一块荒凉的丘地上.当时只有4625部队烧砖瓦时留下的一幢破草房。父亲在这样的条件下被“任命”为场长。药材场的成员有老姆登的社员安南光、舍记、阿娜舍、亚扁、干普、和科等18人。父亲他们在荒凉的土地上种了很多药材.还稼接种上了苹果树。药材主要种植木香、三七、当参、七归等中药材。由县商业局组织包销.类似现在的“公司+农户”形式。在此期问,父亲边行医边带领社员们辛勤耕耘。一直干了好多年,效益还算不错。1967年由于药材收购价下降,县商业局又发动药材场转种茶叶,茶苗由县商业局免费供给。5月.县商业局指派父亲跟着县商业局的职工唐义忠(鹤庆人)到永胜学习茶叶栽种技术。父亲根据学校老师说的“栽种茶叶的最佳节令是5月份”这句话.在茶场大量栽种茶苗.可是在老姆登5月份栽种的茶苗成活率低。父亲通过自己实践后总结了经验.根据老姆登的气候情况,7月份种茶苗最合适,通过实践茶苗成活率果然大大提高。1968年.商业局义派人带着我父亲到巨甸学习茶叶加工技术f主要学习砖茶、散茶的加工方法1。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父亲的辛勤耕耘下,老姆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逐步走向市场,赢得人们的青睐,
成了怒江的名茶、峡谷的珍品。每当看见络绎不绝的购茶人.看到老姆登茶供不应求,茶农的钱包一天天鼓起来,或者喝着爽口酥人的家乡茶,我的心里便
会涌起一股自豪感。心里总在说:这里还有我父亲的一份功劳呢!父亲在老姆登药材场、茶场一干就是12年,边行医边当了12年的场长。
    1973年,由于父亲在茶场干得好.被安排当了由60多个农户组成的老姆登红卫队的队长,父亲带着勤勤恳恳、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和凭着十几年的场长工作经验,带领社员们苦干实干,狠抓农业生产,认真组织管理。赢得了全村人民的好评和公认。天道酬勤,在他担任3年队长期间,社员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有的农户有了余粮。由于父亲“半耕半
医”医治了不少病患者,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1976年父亲被安排担任了老姆登大队卫生室的赤脚医生(卫生员)。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
    在村卫生室丁作12年时间里,父亲跟着县、区(乡)卫生系统的同志,上山下山,或到社员家治病,或采集中药材,配制大锅药,分送给村民,在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村民就医难的情况下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父亲行医总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从不马虎大意,从不埋怨病人.从不怕麻烦.总是随喊随到。他心里早已认准了一个理,医生就是救死扶伤.这是医生的天职!
    由于父亲医术过硬,工作负责,县里多次点名要父亲到县医院工作,并提出优惠条件:一是全家农转非,二是工资报酬很高。但父亲都婉言谢绝了。父亲觉得村里人需要他,他也离不开村里人,在村里治病行医一样能够为人民服务。
    父亲为了“医”别人而牺牲了自己“耕”的利益。在老姆登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夕,根据“老姆登红卫队十几户农户搬到离江边土地肥沃的月亮田组建新生产队”的统一安排,以及村民们提出的“搬下去离县城较远就医不方便,除非老李也随队搬下去”的要求,父亲毅然丢下已有收益的果木竹林和茶园.随队搬到了月亮田,组建新的生产队。父亲上班
的路远了,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每天爬5里坡路到大队医疗室上班,几年来始终如一日,以病人安危为重。在月亮田仅住了3年,群众义提}B医疗点应该设在农户比较集中的地点.,医疗室义设在月亮田和老姆登村中间的房干社,父亲只好按群众要求。搬回老地方重建家园。再一次承受了搬房带来的繁忙。
    由于父亲工作务实,办事公道,敢说实话能为群众办实事,得到了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重视和信任。父亲多次被派往丽江、昆明、大理等地参观学习。1983年--1987年间,父亲先后被当选为州、县、区(乡)人大代表,与各族各界代表一道共商国事,履行了神圣的职责。
    父亲的为人、医德和医术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依赖,在村里也有很高的声望。村里有些什么纠纷,如夫妻闹点矛盾都喜欢来请我父亲帮忙调解,帮助解决。,村里一些吊儿郎当的小青年不好好参加生产劳动.酗酒闹事其父母劝不住,请我父亲帮忙,只要父亲出面说服,还真管用。《怒江报》曾以题为《怒寨名医》的文章作了报道。来怒江采访的日本客人也来到我家采访过父亲。美国、芬兰来的两个留学生也在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采访了父亲。
    父亲很重视对中草药的临床运用并重视培养接班人。
    听我母亲讲,有一次,父亲为l『试验一种新药,亲自服用后,全身浮肿,痛得在地上打滚,母亲按照父亲事先的嘱咐及时给他服了解药,掐人中穴,做人工呼吸才把父亲从死神手中夺了过来。
    为了培养接班人,父亲每年在我们放假时带着我们五兄弟上碧罗雪山采药,手把手的教我们识别药草的方法。传授给我们骨骼经络的组织形式,讲授脱位、错位的复位技术,还教给我们针炙穴位按摩方法.送我的小弟到上海学习针炙技术。现在,我们七姐妹都能在中药临床领域“显显身手”。
    为了培养新人,父亲后来从他干了整整12年的赤脚医生这个喜爱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可是父亲退岗不退热心,仍然一如继往、勤勤恳恳地为前来求助的人服务。
    医术提高了,名气大了,前来就医的人自然就会很多。虽然现在进入了市场经济社会,但父亲从不赚昧心钱。前来向父亲学习中医的一个四川人说,要是他们那个地方有父亲这样的医术,是会马上致富的。移居到缅甸密支那的曾与父亲同门学医,父亲的好友阿劳益说.在缅甸有父亲这样的医术会很吃得开,劝我父亲随他到缅甸一起干,父亲都拒绝了.、父亲对这些总是不以为然,他认为钱是身外之物.一个人只要够吃够穿就可以了,如果有机会有能力帮助别人做点事,应该努力去做。
    父亲不嗜烟酒,对子女的管教很严格也很讲究方法。从不随便打骂我们,教育我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家里很困难的情况下让七个子女都上学.接受学校的良好教育。由于父亲积极支持子女读书,我们的学习成绩都较好,父亲曾被学校评为“优秀家长”,我们家也被州妇联评为“美好家庭”。
    父亲对生活贫困的病人,医疗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对特别贫困的人则坚决不收钱。很多时候反而拿家里的肉蛋、奶粉、水果、钱物等送给前来宿医的人.将房子和锅碗无偿借给他们,还替他们缴电费。有时诸如像四川等地的某些民工医好病后悄悄溜走,我们作为子女的心里很生气,骂这些人好心没好报,怂恿父亲以后别医这些人,因为医生也是人,也要吃饭,挖药买药还是要花钱。遇到这类事,父亲总是坦然地说类似下面的话: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他们可能确实很困难,所以没给我钱……
    在父亲行医的大半生中,不仅牺牲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健康。有一年一位病人求上门来,刚好所需的药用完了,已60多岁的老父亲还是爬到海拔3干多米云雾茫茫的碧罗雪山采药,由于上了年纪.又逢阴雨天,山上的气候又复杂多变,使父亲严重受了寒,回到家后高烧不止,住院住了半个月。从此.历来体格健壮的父亲,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160~-的体重下降到了百斤左右,气管炎、胸膜炎、牙周炎等疾病一直折磨着年迈的老父亲。
    这两年,父亲还患上了甲亢病,人越来越消瘦,心律也有些不正常。可是源源不断的病人没有因为父亲年迈或患病而停止找他,父亲还是坚持为病人认真服务。心里着急的是我们这些做子女的,曾多次劝父亲.现在自身都难保了,还是少为别人操心。县医院的同行们也心疼地对父亲说,现在你的子女都已工作了,你又不愁吃不愁穿,还是安心养病要紧,作为医生来说,病人什么时候都不会间断,你一个老人家,不要再过多的为他人操心了。
    父亲嘴里虽然答应,可心里依然惦记着病人,他离不开身边求医的病人。在州府或县城工作的儿女 们多次要求带父亲一起生活,都一一被父亲拒绝了,他依然跑上跑下,奔波劳累,好像忘了自己也是一个病人……

阅读次数:3022
发表评论:
现在有 2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标    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查看所有评论     
 
 上一篇文章:福贡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下一篇文章:提摩提吾小传
文章搜索
关键字:
天气预报
怒族歌曲-怒族服饰-怒族舞蹈-怒族节日-怒族酒歌-怒族文化-怒族研究-怒族自治县-飞来石-怒族乡-怒语-路怒族-怒族仙女节-怒族图片-哦得得-怒江
copyright © 2007 Nuzu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怒族人民信息港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怒江州福贡县民族生态园哦得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988626976  传真: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邮箱: odede@qq.com   滇ICP备0800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