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 李卫才
怒族人民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智慧和能歌善舞.并且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讲礼谦让,文明礼貌、好客。有路不拾遗的传统道德。 一、尊老 在怒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尊敬长辈是至高无尚的美德.也是每个怒族公民的职责。从古到今,怒族在日常生活里,哪家出现不关心老人,不照料老人的行为.怒族头人将召集有关部落和氏族负责人,及时批评教育.经过多次批评教育仍然坚持做不孝之事者.将根据情况,取消其子女财产继承权,包括田地、山林,并在老人同意后,重新指定与其比较亲,愿 意赡养老人的亲属来承担义务,其财产全部归属赡养者所有.不孝而取消继承权的子女,不得干涉。 怒族家庭中的长辈,是一家之长,哪怕是残疾人.只要是长辈,都受到全家人的尊敬,如果是全村中的较大年龄者.同样受到整个村男女老少的尊重。 怒族在秋收时节,首先收获的粮食,煮出来后,头碗饭必须先递给老人吃。宰鸡杀猪,把肺、肝脏、腰花等珍贵部分给老人吃。村里哪家头猪,都分别将肉串上一串,其中必须有心肺、肝脏、腰花以及其它各部位,送到邻居长辈手里。逢年过节,将把丰满的食物拿出其中的一份,请长者品尝。如果是在野外捕到较大的猎物,就把猎物背到自己家族的头领和长辈家里.然后通知全村老少,前来共同分享。 怒族的儿媳妇,对公婆的照顾,必须高于一切。例如和公婆同行一条路,儿媳尽量往后走,不要超前行。同时。凡是对长者说话要谦和诚实。平时过往行道.两人相遇时,次辈必须主动让长辈先行,要是在半途中发现长者背的东西沉,年轻人就主动帮助长者背东西。长者曾用过或正在使用的工具,小孩和年轻人不许乱拿,更不兴双脚跨过去。女性长者使用的工具器皿。男性非经妇女同意,也不能乱拿乱放。需要借用或修理,必须征得妇女长者的同意,方能拿来借用或修理。 怒族长者(指接近六十岁的老人),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妇女和晚辈绝不能坐到老人的位子上。吃饭时先给长辈递碗筷,饭碗要用双手奉递,筷子要横起平放,不准直竖,小孩不能同长辈打闹,儿女不得随便提父母和比自己大的人的名字。怒族对孤寡老人的关照更是无微不致。喜逢佳节,便是家家请。户户送物带肉,怒族对已经去世的老人,一般不提其名字。也不兴用已故老人用过的遗物。 二、爱幼 怒族对儿童十分关心和爱护,在怒族居住的村寨里,若是有一孕妇分娩,全村妇女分别到其家探望和庆贺。前去的人根据自己家里的情况,分别带上鸡、鸡蛋、大米、漆油等物到产妇家。满月前,怒族男性绝对忌到产妇家,也制止小男孩到产妇家。因在怒族社会中有这样的习俗,说怒族男性自古以来擅长捕猎.要是谁吃或者喝了刚分娩不到一个月产妇家的酒,此人将来就不会捕获到野外的猎物,因此在平时生活中也忌讳抚摸妇女的衣物。而妇女则认为,谁抢先到产妇家探望,谁会得到很多福份。所以,妇女都争取第一个送物到产妇家。 怒族妇女.自从小孩降生起,就靠小摇篮喂养,不论到什么地方,将小孩放睡在摇篮里,并做到雨天不淋水.热天不晒日,一直到两岁或三岁左右。在带着小孩下地劳动时,同伴们轮流帮助背,在田边地角吃饭.哪一个乡亲带有比较好吃的菜饭,首先分给小孩吃。若是到邻居家串门,邻居将设法把好吃的零食拿来招待小客人。 怒族男子从野外捕获猎物归途中,凡遇到什么人也不分性别、年龄,连背在摇篮里的小婴儿也给一份。在家中若是煮的肉较多,就特意留一块肉,然后按照人数,每人平均留两片,到分饭时将肉片放在碗平头,无论大小都分一份,小婴儿的面份,由他的母亲处理。但是,婴儿母亲一般当场拿来让给长者吃,以表心意。 怒族对小孩.很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一旦发现自己的小孩有品行不端的地方,就耐心说服教育,以便培养懂礼貌,爱劳动的习惯。 三、团结互助 在怒族社会生活中,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便一方有难,多方支援,共同克服困难。怒族不论是男女老少都注意语言和行为规范.在搞好家庭内部团结的同时,随时都保持同周围乡亲邻居的团结。 为维护团结,怒族在做活路时,特别注意地界。怒族的田地一般都是相连接,可是,无论什么地方都没有分界标记物(田埂、土坡、石头或木桩)。人们劳动的时候,有时不免超界几锄,或者无意中移动标记物,就及时向主人作解释,避免误会而争执。因此,解放前,在怒族社会里。很少发生因土地纠纷而打架、斗殴和互相残杀的事件。 怒族讲究农时节令,每到生产大忙季节,若是一个村里有困难户,村民便自动组织群众帮助困难户耕耘或薅草、收割,有的还为困难户加工食品.主动为孤寡老人排忧解难。 (一)盖房的互助 怒族一般住木板房,建房材料习惯用耐腐、耐朽的圆木作柱子。底层用一丈多长,宽一尺至两尺长.厚两公分的木板作垫板.房顶用茅草或木板加盖.边围用篾笆。十年左右更换一次。一家盖房,百家帮忙,这是怒族的传统习俗。不论哪家盖房子.全村出去帮忙,男壮汉伐料、扛木头。妇女们到野外丛林寻找茅草,年老的在家剥篾子和编织篾笆。房子盖完那天,主人备米饭、酒肉、茶水等物招待前来帮忙的客人。在建盖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质量规格,如:丈量、方位、打洞、垫板子、盖茅草都有不同的要求和设计。特别是对起修火塘比较讲究。因此。在设制火塘结构的时候,一般由有一定经验的长者来承担.主人对设制火塘的人也要特殊对待。盖好房子后.选择比较吉利的一个日期.为设制火塘人设宴招待。 怒族对灶神十分崇拜,凡是用来烧火做饭用的铁三角,架好后谁也不能随意将其移动,更不能用脚踩,不慎掉落在i角架上的食物一律禁食。特别是外人不能乱动主人的三角架。解放前,怒族人有祭祀鬼神的习俗。所以,盖好新房后,还进行一次供奉鬼神的活动。当日全家老少都要在场。房主人要祭天念祖,祝愿全家在新的生活里,五谷丰登,家畜兴旺,幸福长寿。 (二)妇女裁缝互助 怒族妇女同其他兄弟民族妇女一样勤劳、智慧、检朴。种麻、捻丝、纺线、织布裁缝便是她们的特长。 怒族先民们世代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种麻、自己织布,解决一家老少的穿盖。旧社会,妇女们还要向土司、国民党纳贡麻布。怒族妇女心地善良,手勤脚快,肯教好学,一匹麻布,从加工到纺织工序复杂,但怒族妇女不保守,学会的技术传教于人。 怒族妇女的纺织,多半是利用雨天和晚饭后的时间,他们不顾一天的疲劳.在紧张地捻线。纺织和裁缝。 怒族妇女的纺织品,深受本民族老少的喜爱,她们亲自织出的麻布毯粗中有细,美观耐用.柔软暖和。 怒族妇女在纺织.穿线的时候,习惯于单独开伙。她们拿出男子忌吃的猪尾巴食用。注:(怒族男子忌吃猪尾巴肉,认为射箭射不准,因而,每到杀猪时,将把尾巴肉留起,到妇女纺线、穿线时单独开伙食用)。怒族妇女使用的纺线工器,出自于男子的手中,有梭、纺线机、织布架等.这些简单的工具,经过妇女的巧手,便织出让人喜爱的麻布。 (三)传授技术与互助 在生活中,怒族人民总离不开相互帮助和支持。如果在生活中男子不会使用刀弓,妇女不会做家务、针线活、编织、捻线、裁缝,被社会视为不成器的人。 为使前人的技术久传不失,怒族人对后代技术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义务,懂行的老师傅主动传帮带.新手虚心接受。在仅有的时间里,烧着大火,在微弱的火光下进行编竹筐、做木活,以及捻线、纺线、绣花、裁缝等传帮带活动。如果在短暂的时间内难以掌握的,就采取换工的办法.学徒为师长做几天农活,也有带着对方需要而紧缺的物品来请教。 (四)办婚事互助 怒族办婚事时.要杀猪、宰牛,大摆宴席,其间需要大量的柴火、松明子,年轻小伙子、小姑娘便会主动帮忙。有的砍柴、舂米,有的打扫环境卫生,准备活动场所;有的亲属、朋友还带粮赶猪。扶持男方家操办婚事。 怒族人非常好客,待人公平.结婚前.男女各方都通知亲属、邻居和远处的熟人,凡是前来参加婚礼或者是偶尔碰巧的他乡异村人.绝不分男女老少.主动邀请他们参加婚礼。 怒族结婚后的女婿会更加百倍尊重女方的所有亲属。特别对女方的舅舅、姑妈要作特殊的看待.到生小孩的时候,小两口还特意给女方父母亲杀一口猪,并带上一些食物专程到娘家拜访同时.还要给舅舅送去一口锅或一套崭新的衣服。小孩的爷爷奶奶也给小孙送一样较珍贵的礼物。 (五)办丧事的互助 怒族同其他民族一样,遇到痛苦和不幸事件时,大家自然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解决困难。在怒族居住的大村小寨,一旦发生丧命事,便根据死者生前的要求或按照年龄来决定停尸期限。在停尸期间,怒族习惯于停尸一天就杀一口牲畜,停尸的时间越长,所杀的牲畜就越多.再穷的农户也想办法,每天杀一头。这样凡遇难者都要花费较大数额的财物,于是亲朋好友会自发的前来相助。送一些大米、清酒、玉米砂、荞砂和钱等急需品。不过忌送鸡怒族人帮助他人钱财时,既使数额多大也是无偿的,不会要求偿还。 怒族普遍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神,因此,怒族村寨里凡遇有丧事时,从村头到村尾,家家户户门前都放着一个箩筐,并在头上罩有破麻布呈其它破烂物。同时,为免除遇难者痛苦,各家指派一名,到晚饭后,便自带被盖到遇难者家睡,时间一般为十天左右。 (六)对鳏寡孤残人员的互助 人类同大自然斗争中,有时遇上天灾人祸,有的会造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怒族对这些鳏寡孤独残疾人照顾至周,逢年过节,人们带着食物送给鳏寡老人。有时全村停下自己的活路,集中力量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山林、土地和家产,允许由赡养者来继承。 普通的互助——怒族人不分民族,相识与否,只要到他家.将会平等相待。特别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格外热情.往往拿出自己家中比较干净的行李铺盖留宿,并设法用米饭和山珍野味来招待。不论你住几天.怒族人决不会向来客索讨食宿费。 四、男女平等的习俗 怒族社会中,从古至今,始终坚持男女平等,妇女除养儿育女,孝敬父母,操劳家务外,还能上山伐木.编织各种家用器具,熟练的使用刀斧,甚至佩带刀弓.经常到野外看守庄稼,个别妇女还能同男子一道追杀猎物。 怒族男子从小就学做家务事,能踩碓、筛谷糠等。有些男子还会做针线活,衣服、裤子破了能自己缝补。 婚姻中的女招男嫁也是怒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男女平等的具体体现,在不少怒寨山头男嫁女招屡见不鲜。 解放前.在怒族地区,无偷无盗,路不失遗的美德是远近闻名的。不论出工或出远门,房主人只用一根非常简便的小圆木做门闩。出门时间不论长短,户主不必担心家中的粮、财物丢失。怒族习惯在田边地间盖有简易房,不管离家远近,将农具、粮食、被盖和衣物放在棚里.也用不着担心被别人盗走。 自古以来,怒族地区传颂着有路不拾遗和捡金不昧的美德,并把这种美德用歌谣的形式,代代相传.解放前,怒族人极为贫困,不过,怒族人心地善良.不论是成年人还是不懂事的小孩,不仅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而且也不随便拣他人在路边的遗失物品。哪怕是见有金子银块,乃至一棵小针,凡不是用自己汗水换来的东西就不拿。 在过往行走时路上看见的遗物,过路人将东西放在不被雨水淋湿的地方,好让主人来认领。 五、怒族过春节的传统习俗 居住在匹河怒族乡的怒族,在很早以前就有过春节的习惯。 怒族在春节到来之前,就准备过年用的食品。大年三十晚.摆上丰盛的佳肴,愉快地过新春佳节。当天晚上.谁也不准出门在外,大家团聚在一起,小孩不许哭,大人不准吵,摆好饭菜后,将拿出一碗拌有大米饭和各种菜的佳品由年长者先喂给狗吃。这是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传说很早以前,怒族先民们不会生产大米,天帝知道后,从天空中播下谷种,怒族人才开始会种旱谷。有一天,有位少妇在打谷子时.用谷穗揩了小孩的大便,天帝知道后义把所有的谷种收回到天堂。后来,是看家狗又从天帝那里重新要回谷种,使怒族的祖先们又种上了旱谷,吃上了大米饭”。所以,怒族人很崇拜狗。秋收后第一顿食用的大米饭,总是先喂狗吃。 大年三十.怒族成年人一夜不眠,黎晨4点左右,男子长者由一名肩扛大刀的人主持,围坐在火塘边。妇女将竹水筒装进篾筐里,一同等待大公鸡的啼鸣。认为:公鸡第一声呜叫象征着新年的到来。所以,男子手持刀子的长者把米花、酒、肉一同放在三角架上.用吉祥的语言跟随公鸡第一声呜叫向上帝祷告,让老天保佑.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妇女们抢先到池塘汲水.认为这样,将会把他乡异地的福份变为己有.也示自己的行为象征水一样清白,万事象流水一样顺利。 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呼唤狗喂狗吃食,妇女用糯包谷粑粑擦在木碓上。初一到初五,长者以对歌形式赞颂祖先,年轻人举行打秋千、转磨秋、玩翘翘板、爬山等体育活动。 但是.自从基督教传人怒江地区后,怒族群众逐步信仰基督教。随着岁月的推移,怒族过春节的传统习俗.逐步被基督教会的三大节日所代替,所以,怒族后辈就很少知道过春节的习俗了。
|